第2章社区工作历史.ppt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4.8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2章社区工作历史.ppt

第2章社区工作历史.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章第一节、国外社区工作的历史发展1834年济贫法1601年《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二、德国汉堡制、爱尔伯福制爱尔伯福制:分段设赈济员设赈济区设中央委员会新汉堡制废除分段社区负责社会福利制度的具体实施发挥民间社会福利组织的作用爱尔伯福制2、贡献:对以后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等制度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社区为依托,综合运用了许多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对贫穷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OrganizationSociety(C.0.S.)1869--英国伦敦·索里牧师采用“爱尔伯福制”,成立一个中央的管理与联系机构,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个区,每一个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即志愿委员会另特设咨询部,以方便济贫法监护人、各慈善会社以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济者的材料各区派工作人员对所有申请人的社会环境,如住房、健康、教育及工资等情况进行调查提高救济款、物配额,使其能够满足申请人的基本生活需要1877--美国布法罗(水牛城)·哥尔亭牧师将贫民划分为“值得救济的贫民”和“不值得救济的贫民”以区别对待,强调对个人和家庭的救济申请进行调查,力求避免慈善机构的救济资源的浪费对于不值得救济的贫民,主张强迫他们在救济院或习艺所内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他们做到自食其力在理论上还发展了机构间的合作、社区教育、个别化、适当的救济、行乞的抑制、预防性博爱及个人服务等7个概念2、慈善组织会社的作用与特点作用:结束了慈善滥用,使慈善有效协助值得帮助的人;动员了助人的力量。特点:贫穷是个人问题(观点);任用友善访问员进行家计调查;避免舞弊和鼓励贫民节约和自助。3、对社会工作的发展的贡献:“友善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了解其贫困产生的具体原因,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这种强调“个别化”的做法,直接导致了个案工作方法的产生;它促进各个救济机构、慈善组织协同努力解决社区问题的做法,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相互合作步骤的同时也为社区工作方法(社区组织)奠定了基础。四、睦邻组织运动(TheSettlementMovement)巴涅特和汤恩比馆赫尔馆(HullHouse)赫尔馆(HullHouse3、社区服务中心之主要内容睦邻组织运动的意义:五\社区组织:社区基金会与社区理事会1、社区基金会(chest):定期举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联合募捐活动。2、社区理事会(councils)在社区内,协调各社会福利组织及团体的相互关系,设计彼此配合的发展计划,促进整个社区发展。3、社区基金会与社区理事会具有互补性。六\工业革命与社会安全立法对社区工作的推动1.德国的社会安全制度通过立法强制推行疾病保险、工伤事故保险、老年与残障社会保险。2.英国的社会安全制度相关问题通过了《国民保险法》、《寡妇、孤儿及老年人补助年金法案》、《失业法案》贝弗里奇教授发表了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的服务》的报告,强调了社会保险的四项主要原则:普遍性原则、分类保险原则、最低标准原则、保费共担原则。3.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联邦紧急救济法案》、《社会安全法案》专业社区工作的形成第二节、中国社区工作的历史发展《礼记·礼运大同篇》2、中国传统的社会救助结构和力量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实践3、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1)“保息六政”与“荒政十二”(3)仓储救济“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丰图义仓吕氏乡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王阳明--南赣乡约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二、近代中国乡村社区建设运动晏阳初------国际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晏阳初晏阳初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1929年平教会从北平搬迁到河北定县。晏阳初带领平教会众多的从海外归来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在定县安营扎寨,推行乡村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一干就是十年,被称为“博士下乡”运动。晏阳初将中国社会问题概括为:“愚、穷、弱、私”,解决这些社会病症的办法是:四大教育并举,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还从教育人手,对全县的生产、卫生保健、公共团体组织以及县政改革进行了一揽子实验,总结出教育、科学与农业生产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补,穷国大国办教育应贯彻基础化、简易化、经济化、普遍化原则等一系列基本经验。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1924年,梁漱溟辞去在北京大学的教习职位,深入农村,开展乡村建设运动。1931年他在山东邹平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标志着其乡村建设事业的顶峰。在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实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做思想发动和组织准备。第二阶段,乡村建设实验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