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减负”任重而道远城北中学副校长邓跃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引起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4月1日起,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减负万里行”活动。湖南省教育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自查工作。5月30日我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上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减负”的政策,说明“减负”势在必行。对于如何“减负”笔者曾做过一些思考,下面谈谈我的看法。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自1988年—2012年几十年间,国家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等文件,三令五申,依然未能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下来,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社会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原因。其一,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一代父母知识水平的提升,目前对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家长对子女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家长考虑到孩子未来要跻身于激烈求职就业,再加之“逢进必考”的观念已形成大众共识。家长为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求职)上,这样让孩子大容量超负荷的读书学习,以迎接求职考试。其二,随着教育的发展民营培训机构日益崛起,据笔者所知,仅慈利县已获准的民营培训机构就达五十多家。这些机构也许是利益驱动,挖空心思打出“打造黄冈品牌”、“这里是成功的起点”、“这里让你跨入名校”之类诱人广告,然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就“拼爹”把钱囊掷向培训机构,让孩子在节假日里疲惫的参加培训。(二)、教育内部评价机制不完善的原因。当今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兴起,改革的主旨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全面提高素质。但改革的同时有一个节奏没跟上来,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大多情况是教学成绩—考分一根标杆,教师把这根标杆视为自己的“饭票”,其结果,美其名曰的改革是穿新鞋走老路,上课新形式,下课老套套。课后的巩固作业与练习是题海作战。课后的家庭作业令人眼花缭乱,就小学就有同步训练、一日卡测等,初中有基础训练等课后的配套作业,这些家庭作业完成一般要耗费时间近两小时,这还不够,有老师怕学生的课后作业有疏漏和闪失,还介绍学生到学生乐等书店购买“一日一练”等书目。然而学生的书包近似于打工仔的行囊背袋或旅游者行李箱,学生的书包之累名副其实。这样的现状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无奈。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几点思考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如何将“减负”进行到底,让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我以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继续推进课程改革教学行政部门及学校要明确办学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考核学校、教师看重教学质量是对的,但教学质量不仅是成绩的高低,更要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能流于形式。这就要把转变教育观念的改革提到重要日程上,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评价一个人、一所学校。评价时还要与绩效工资、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提拔任用等与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挂钩。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锻炼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明确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满怀信心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教学行政部门要坚决执行国家制订的课程安排,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是解决中小学教学弊端的突破口,经常检查学校的课时是否开足,是否存在违规现象,并加大处罚力度。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评价教学质量的机制得到了完善,教学改革得到了深化,这样就减少了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滋生土壤。2.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注重有效教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是教师的素质问题。要减轻学生负担,必须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进行培训,强调有效教学。理论上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认真反思总结,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实践中,要求教师严格遵守教学常规,实行最优化教学方法,要进一步探索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合作精神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就没必要再加班加点搞课后加餐,随之,学生的课业负担就减轻了。3.宣传新的升学观、就业观,强化职业教育,拓宽就业门路就慈利县而言,读小学往金慈实验小学和一完小挤,读初中往一鸣中学挤,读高中往慈利一中挤,其动机无非就是一个,最终考上好大学为未来就业做准备,学生考大学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大学是为了就业,为了通过独木桥,分数是必需的,学生的负担和升学就业有关,基于此,要宣传新的升学观、就业观,每年招生时宣传普通高中和职业中专要等量齐观,初中学校要切实搞好学生上职业中专的导向。职专学校要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