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临清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试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以教材为平台,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尝试教学理论为依托,在课堂教学方面构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提出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建立模型(尝试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总结拓展(尝试应用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尝试提出问题)将抽象的数学融入一定的情境中,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步入互动生成的课堂作好铺垫和准备。教材的每一个信息窗或情境图都提供了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情境导入新课。对于教材上的情境可以采用三种主要的呈现方式:直接性呈现、故事化呈现、生活化呈现。怎样呈现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如对于《海底世界——数数》、《科技小组活动——10以内数的认识》、《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等可以直接呈现教材上的情境图,从而导入新课。而在教学《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时则可以采用故事化呈现方式,从讲故事入手,并伴以师生共同模拟表演来创设情境。《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凯蒂学艺——表内乘法(二)》等也可以采用故事化的方式来创设情境。教材上有些情境来源于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这时我们可以让情境在生活中再现。如《教室里的角》就可以事先把教室布置一下,当然不一定和书上的情境图完全一致。用这一现实情境来学习空间与图形板块的内容更为合适。再比如《小小存钱罐》、《方向与位置》等都适合用这种生活化的呈现方式来创设情境。实际生活素材也是创设情境的好资源,教师要有“素材开发”意识,在深入地研究教材,灵活地把握教材,大力地挖掘教材,有效地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社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素材,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使数学回归生活,更好地符合教与学的实际。例如“圆的认识”、“寻找共同的休息日”等都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需要解决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关注点,而问题的价值又决定了自主尝试探究的有效度。在创设了问题情境之后,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从丰富的情境中综合各种信息,尝试提出问题,而后经过师生、生生的交流,把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加工,并引导学生提出涉及本节课知识点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以供学生尝试探究。同时,尝试提出问题的过程为尝试解决问题做好了知识和方法的准备。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过程,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要让学生有一定“量”的积累,为此我们可以依托《海底世界》、《雪山乐园》等信息丰富的情境图来“提出问题”,以专门训练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其间教师要不断地引导、组织,让学生经历“提问题——提数学问题——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进而体会问题的含义。二、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基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要给学生足够的尝试的时空,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思考的决不暗示。教师要给学生搭建好问题解决的“脚手架”,如学习《做鸟巢》认识长方形的特征时,要给学生提供长方形、直尺等材料,并组织学生通过“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进行尝试探索。其间教师要加以适时引领,并提供因人而异的指导,以使学生的尝试、探究达到较好的效果。三、合作交流,建立模型(尝试建立模型)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在学生个体自主尝试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要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互动,展示各自的思维方法及过程。在这一平台上教师要通过示范、引导、评价、纠正等措施来调控交流的进行。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通过数学化的过程,再经过充分的交流、提升,适时引领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四、解释应用,总结拓展(尝试应用总结反思)解释应用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拓展,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通过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还要对所学内容进行纵向或横向拓展。这一环节根据教学内容也可以延伸至课外。如学了《做鸟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后让学生课下在生活中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以此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