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讲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1、性质:中国现代化思想启蒙运动2、阵地: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上海创刊)3、口号:民主、科学4、主张:反对旧道德、旧文化(封建伦理道德);提倡新道德、新文化(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5、精神:主观精神;人文精神;启蒙精神;科学精神6、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它直接促成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而五四文学革命又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阵地:《新青年》(陈独秀主编)(二)主张: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三)提出:1917年2月(四)过程: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是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和第一篇宣言。胡适从文学进化论角度出发,指出文言文已丧失其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倡白话。“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文字,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他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胡适在此把“言之有物”放在第一条,所谓“物”,一曰情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二曰思想,“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文章侧重从语言、形式谈论文学变革。二、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以激进的姿态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与否定,并从思想启蒙的角度主张将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具体途径。3、刘半农与钱玄同的“双簧信”,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五四文学革命之初反响不大。为打破这种寂寞,《新青年》人为地制造了一次“文学革命的反响”:钱玄同化名旧派文人王敬轩,汇集反对新文学的言论,写成一封信。刘半农根据王敬轩的来信,逐一反驳。“双簧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4、其他主张、实践使文学革命有了长足的进展。(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2)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这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取向。《人的文学》这种“人道主义”并非是慈善主义,而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周作人以“人的文学”理论反对违反人性和人道的封建“非人的文学”,这种追求人性健全发展的“人的文学”精神构成了五四文学的核心内涵,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平民文学》总结:无论是“人的文学”还是“平民文学”,都是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为人生的文学”。“是个人以人类之一的资格,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个人的感情,代表人类的意志,有影响于人间生活幸福的文学”。它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这些主张与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相吻合,极大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发展。(3)文学实践:鲁迅:现代白话小说胡适:白话新诗郭沫若:现代自由诗二、文学革命的内容“活的文学”“人的文学”3、译介外国文学:知识精英大量译介外国作品,如屠格涅夫、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作品。《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介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和现实主义(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引发了五四“问题小说”和“社会问题剧”的创作热潮,影响较大。4、创作方法多元化:五四时期西方各种文学、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如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人道主义、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其中现实主义文学影响较大,后来逐渐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主流。三、文学革命的实绩新文学社团一、文学研究会缘起:我们发起这个会,有三种意思: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文学研究会宣言》)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文学为人生。“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创作方法上主张“写实主义”。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1、沈雁冰主编时期(1921-1922)隐性的革命文学风格2、郑振铎主编时期(1923-1927)学者的研究型风格3、叶圣陶主编时期(1927-1929)审美的创作型风格总结文学研究会(名词):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是五四新文学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