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心与小肠1.位置:心居胸中,心包外护。2.络属: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3.联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外应虚里。4.五行:五行属火,五季为夏;在声为笑,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味为苦,在色为赤,变动为忧。5.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明。6.特性:主动应明。主动——血络之心,动而不停;应明——神明之心,聪慧不昧。常见症状1.心脏本身及主血脉功能异常——心悸,怔忡,心慌,心烦,心痛,脉结代等。2.精神神识异常——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语、癫狂等。3.舌体病变——舌痛,舌疮。病因病机1.心病证候表现要点:心之病证主要反映于心本身及血脉、心神三个方面生理活动异常,以心悸、心痛、失眠、多梦、神志错乱,脉结代及舌痛、口疮为常见症征。2.心病证候的虚、实之别。虚证有气、血、阴、阳虚损,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是心病病变之中轻中重的不同阶段;心血虚与心阴虚证,在病理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予注意;尚有心病气血两虚、阴阳俱损之兼证者,诊治时要两者兼顾,阴阳并调。心之实证主要有火热、血瘀、痰阻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又可互相兼并转化。如痰火、痰热扰闭心神;痰瘀痹阻心脉。临证所谓“邪入心包”、“热闭心包”、“痰蒙心包”,实际上多指心神病变。3.心病各证的病理改变:临证要注意心病各证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心阳虚弱→心脉痹阻;心脉痹阻→心阳暴脱;心火亢盛→心阴亏虚;阴虚火旺→热扰心神等。同时要注意与其他脏腑病理联系,如心阳亏虚→脾肾阳虚;心血虚证→心肝血虚/心脾两虚证;心肾同病→心肾不交证。心病诸证的辨证要点1.心血虚证:心悸,失眠,多梦+血虚证。2.心阴虚证:心悸,心烦,失眠+阴虚证。3.心气虚证:心悸+气虚证。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胸闷,心痛+阳虚证。5.心阳虚脱证:心阳虚(悸、怔、闷、痛)+亡阳证。6.心火亢盛证:心病热象(舌/尿/血/神)+实热证。7.心脉痹阻证:胸闷、心痛,牵引肩臂+病因(瘀、痰、寒、气之一)。8.痰蒙心神证:神志异常(昏迷/癫证/痫病)+痰浊内盛(痰、闷、腻、滑)。9.痰火扰神证:神志异常(轻/重/狂)+痰火内盛(痰黄稠、苔黄腻、脉滑数)。10.瘀阻脑络证:头痛、头晕+血瘀证。肝胆辩证1.位置:肝位于右胁,胁肋为肝之分野;胆附着于肝,位于肝之短叶间。2.络属: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3.联系: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体主筋,外应两胁。4.五行:五行属木,五季为春,在声为呼,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味为酸,在色为青,在变为握。5.功能:肝主疏泄/肝藏血(调节情志,调达气机,疏泄胆汁,为脾散精);胆主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6.特性:①肝体阴而用阳;②肝喜条达恶抑郁。常见症状1.肝失疏泄——胁肋胀痛,肝胆肿大,情志抑郁,易怒。2.肝不主筋——抽搐,震颤,麻木,项强。3.肝不藏血——吐血,衄血。4.肝不养目——目赤肿痛,涩物昏花,失明。5.肝经不利——巅顶痛,侧身痛,少腹冷痛,外阴不适。6.胆汁失疏——黄疸,口苦。7.胆气不足——胆怯,易惊。病因病机1.影响肝脏而产生病变的原因,主要为情志刺激,此外,寒邪,湿热等侵袭,以及脾肾等他脏病变的影响,亦可导致,肝的病变范围较广,涉及到肝胆,情志、藏血、目、筋等多方面,以及头、身侧面许多症状。2.肝脏的病证,一方面是气血阴阳盛衰的失调,另一方面是火盛,湿热、寒凝、痰热的侵扰。肝在病理条件下,常常是:肝气易郁,肝阳易亢,肝血易亏,肝阴易虚,肝风易动的病理特点;而邪气的侵扰,则易致肝火亢盛、寒滞肝脉、肝胆湿热、胆郁痰扰等。3.肝气郁结是肝病最常见的基本证候,情志失调以及寒凝、湿热困阻等均可导致肝气郁结,而肝气郁结又是导致肝脏本身及其他病理改变,影响其他脏腑病变的常见病理因素。如气郁生痰,气滞血瘀,肝火犯肺,肝郁犯脾。4.关于“肝气虚”、“肝阳虚”的讨论。肝的特性是“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故一般人为肝气易郁,易横,易逆;肝阳易亢;肝风易动。临床上肝之虚证,确以肝之阴、血亏虚为主,而阳气虚衰甚少。肝病常见证候的辨证要点:1.肝血虚证:目/筋/甲/冲任失养+血虚证(淡、晕、细、弱)。2.肝阴虚证:肝失濡养(肝体/肝筋/肝经)+阴虚证。3.肝郁气滞证:抑郁、太息/胸胁乳腹胀痛/痛经、经乱、闭经+气滞(痛、胀、郁、弦)。4.肝火炽盛证:肝经热盛(头目、情志、胁肋)+里实热证(热赤数干烦)。5.肝阳上亢证:阳亢——躁、晕、痛、赤(上实);阴虚——腰膝酸软,头重足轻(下虚)。6.肝阳化风证:肝阳上亢(躁晕痛赤)+阳亢风动(先兆/发作/后遗)。7.热极生风证:肝风内动(抽,强,视,张)+里实热(热,赤,数,干,烦)。8.阴虚动风证:手足震颤,蠕动+虚热内扰。9.血虚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