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后20%”学生的教育管理.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谈班级“后20%”学生的教育管理.doc

浅谈班级“后20%”学生的教育管理.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班级“后20%”学生的教育管理[摘要]:在一个班中,后20%学生已占了一定的比例,在班级中影响不小,若任其发展不仅会导致其他们自己的前途,还会影响到全班甚至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后20%”是学生中需要关怀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行为表现及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分析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后20%”实行教育转化的策略大有好处。“浙江省强调,对学习成绩在后20%学生分布较多的学校要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对策,切实解决教学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各地各校要了解掌握学习成绩在后20%学生的变化情况,研究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和促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断进步。”[关键词]:后20%学生;转化;教育管理前言:后20%学生是我们教育主体中的一部分,他们虽然在多方面表现不足,但是可以转化的,其转化工作是艰巨的。必须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方位、多层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需要班主任用爱去动其情,需要课任教师与班主任的紧密配合和相互支持,还需要家长积极参与到教育子女的工作中来;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爱护。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让我们摒弃对后20%学生的偏见,心怀学生,齐心协力,给他们更多的关心、爱心和耐心,以诚施教,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我们一定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学生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学生的现在都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其意义不可轻视。学校是预防和和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而班主任就是主阵地的一个战斗员,在实施对后20%的教育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后20%”产生的原因1、家庭原因。父母虽望子成龙,却教子无方,无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对子女严格要求过少,溺爱娇纵过多。导致孩子在早期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无暇顾及。托爷爷奶奶看管,老人一味溺爱,只管孩子能吃好住好,对孩子缺乏严格管理,无形中放纵了孩子的行为。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孩子在家中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他们对学习和追求上进失去了勇气和信心。客观上造成对子女的成长的不良影响。2、学校教育的失误。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大,教师对学生只重分数,对后进生缺乏引导;或因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整天呆在教室。学校生活的枯燥,教师教育方法的单一粗暴,漠视学生的尊严,结果使学生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教育方式不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屡遭挫折时,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几经挫折,失去信心,“厌学”情绪和“调皮捣蛋”的行为自然也就乘虚而入了。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来个“破罐子破摔”。他们就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和老师抗衡,产生“敌视”心态。3、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激增,大批青壮年涌入城市,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子女便成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年不在家,缺少亲情,长辈的过分溺爱,管教无策,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的基本条件。社会多元文化的产生发展,其中的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在网络时代影响下,一部分学生因缺乏正确引导而不能正确看待和利用网络,再加上现在大部分的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物质的投资而忽视对孩子的情感投资,使得孩子不是要想对他们说明什么,而是尽力隐瞒,所以生活在一种不健康的网络小说或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找情感的依托,进而产生对现实认识不足和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因而使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该进入“后20%”行列的也真正成了“后20%”的对象。4、个体的心理障碍。从心理素质看,后进生的独立性意向的迅速发展与认识能力低下不适应的矛盾,使其易感情冲动,产生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认识。从思想水平看,后进生社会经验贫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竞争意识越来越激烈,人际交往日益纷纭复杂。学生直接或间接受社会、家庭、学校压力的影响,心理产生一定的障碍。二、“后20%”的主要表现表现一:长期厌学,并且不愿接受学校和家长的管束。经常与父母争吵,甚至对打,于是父母放弃了对他的管教,导致其夜不归宿,常在网吧过夜。表现二:旷课逃学,直至单身或结伙远离校数百里外,流浪于大小城市。表现三:结识了有不良行为的少年,抽烟、酗酒、赌博、偷窃、逞强好斗。寻衅滋事。表现四:情绪的反常、注意力的分散、“惧怕感”的缺乏、性格的偏执等,行为越轨,心态乖戾,时常采取过激行为。……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后20%学生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在道德认知上,学习、生活无目标;不懂得尊老爱幼,缺乏爱心;不能正确处理与集体、他人、甚至是与父母的关系;对社会道德规范、法纪愚昧无知,是非观念和法制意识弱,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在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