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盼易****君a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WORD版含解析.doc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文言文阅读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WORD版含解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考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突破一文言虚词的“6大推断法”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推断法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快速答题。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同时,还要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即练即悟】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曰:非然也))B.eq\b\lc\{(\a\vs4\al\co1(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知弗若欤))C.eq\b\lc\{(\a\vs4\al\co1(惟弈秋之为听,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D.eq\b\lc\{(\a\vs4\al\co1(思援弓缴而射之,且秦强而赵弱))解析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都是代词,其中的/他的。C项,助词,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是代词,他。D项,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表并列关系。答案A【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推断法2: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再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表疑问语气)”(《过秦论》)。在句中一般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野马也(表停顿,舒缓语气),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即练即悟】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南康直节堂记[宋]苏辙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杉之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eq\b\lc\{(\a\vs4\al\co1(惟杉能遂其性,其孰能讥之乎))C.eq\b\lc\{(\a\vs4\al\co1(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D.eq\b\lc\{(\a\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