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学习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49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经济生活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学习教案.pptx

经济生活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学习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第三目是“纸币”,逻辑顺序是纸币与货币(huòbì)相比具有许多优点——纸币是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huòbì)量为限度。课标要求1、知识目标:(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2)分析货币的产生过程,归纳出其本质和两个基本职能。(3)认识纸币的产生、含义及其流通规律。(4)认识常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的用途(yòngtú)和使用方法。(5)掌握外汇和汇率的含义,以及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学生能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保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zhīshi),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3)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学生能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zhīshi)和能力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zhǐbì)。教学难点:纸币(zhǐbì)。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讨论等。课时安排:2课时(或3课时)问:“同学(tóngxué)们,这是什么?”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学生讨论并回答:同学正在使用的物品怎么来的?是不是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zhǐyǒu)用来交换才是商品。设问并回答:商品有哪些基本属性?阅读课本第三段点评: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人们购买商品是因为它有用,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使用价值,因而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设问(shèwèn):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学生:看书并回答。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shuāngfāng)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如贝壳。可展示“与贝有关的汉语言文字”说明。(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教师总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教学(jiāoxué)过渡:货币产生了,它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1)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提出问题(wèntí):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fāhuī)了什么作用?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教师: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设问:同学们看教材第6-7页六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yīncǐ),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学生小结: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liútōnɡshǒuduàn)的异同点(1)纸币的产生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8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xiāngděng)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例1:解放前夕,国民党不断滥发纸币,中国陷入了极其严重(yánzhòng)的恶性通货膨胀,法币100元可买的物品,1937年为2头牛,1938年为1头牛,1941年为1头猪,1943年为1只鸡,1945年为1条鱼,1946年为1只鸡蛋,1947年则为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