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docx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学生读后交流。明确: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高原风景图“雄壮”“伟大”“单调”傲然地耸立白杨远景图“惊奇”力争上游白杨特写图决不是平凡的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白杨联想图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2、讨论: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一题的2、3小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品读课文。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齐读课文第五段。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注意,在文章的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2、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2、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简介作者、时代背景;2、粗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3、重点讲读第二部分(第1,2自然段)。教学难点:1、找出线索,理清结构。2、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教学安排:熟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