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一只****生物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徐州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東后,请将答题纸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国民法典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民法典编纂提供了丰厚滋养,使民法典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民法典明确立法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典分编中有专门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权益的保护规定,如有关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则要由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同样,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这些都体现了仁者爱人恤老怜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庸》有云:“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述:“礼之用,和为贵。”民法典在婚烟家庭编、继承编中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睦、和谐观念。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故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烟家庭关系。”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文化滋养,很多理念已深深融入民法典条文中。诚信体现社会道德准则,也是民法典的重要原则。《论语》中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诚信不仅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修为,也是民事活动应当守的行为规范。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民法典合同编第五百条规定,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这为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的道德规范提供了法律支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特点。《逸周书・大聚》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署,以成鱼整之长。”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环保原则在民法典分则中也有充分体现。例如,在物权编中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物、水污染物、土壤污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在合同编中规定,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在侵权责任编中,设有专门章节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进行规范。民法典回应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传承和弘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摘编自柴荣《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材料二: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法治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今天,汉取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民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产纠纷,或遭遇隐私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遵循民法典,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摘编自阿斯力格《以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