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反思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听得懂,做不来”的现象。究其原因,我想,这与我们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时会急于求成,把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盘地教给学生,学生吃的是现成饭,学得快,忘得也快。这种教学,忽视了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不善于将这一过程中丰富的思维训练因素挖掘出来,也不善于将知识中蕴藏的丰富思想方法加以暴露,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不能得以很好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我们知道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只需在重点处设问作适当的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动脑、动手去探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充分暴露出学生的思维,之后进行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一课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它的周长分成15cm和6cm两部分,求它的底边长。这道练习题结合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中线的意义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进行解题,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性,尤其是“将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5cm和6cm两部分”这句话学生容易误解,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往往还会思考不全面,这就导致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容易产生错误。对于这道问题,我做了如下的处理: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做出图形△ABC(如下图),并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找到突破口。ADBC随后学生发现如下条件:AB=AC,AD=BD,△ABC的周长被CD分成15cm和6cm两部分;再次引导学生在图形中标出AB=AC,AD=BD;之后设置问题: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周长被CD分成15cm和6cm两部分”这个条件吗?有位学生回答:而这位学生犯了此题容易犯的错误,把“将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5cm和6cm两部分”理解为“将三角形分成周长为15cm和6cm的两个三角形”,同时,这位同学思考问题不全面,遗漏了另外一种情况。我鼓励AC+AD+CD=6BD+BC+CD=15{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思考后,发现还有一种情况,如下: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过程,学生描述如下:CD和CD一样长,因为CD是AB边的中线,AD和BD也一样长,我们不能确定AC和BC的大小,所以还有这种情况。学生的这种理解虽然还不正确,但他考虑到了本题的另外一种情况我给予肯定,及时鼓励。然后激励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之前学生所列的关系式是否符合题意。学生观察后,我设问:△ABC的周长是什么?学生答道:AB+AC+BC。我用红色的粉笔勾出△ABC的三边,再用黄颜色的粉笔勾出CD。进一步设问:△ABC的周长被CD分成的两部分应该是什么?经过仔细观察后学生发现应该是AD+AC与BD+BC。从而发现之前所列的关系式不正确,应该列式如下:AC+AD=15BD+BC=6{AC+AD=6BD+BC=15{或到了这一步,经过设元,学生很容易通过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出底边BC的长。这一教学过程虽然让学生参与了学习,也暴露了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审题不清,思考问题不全面。也挺顺利地引导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我上完本节课后,总感觉还欠缺点什么?是的,我还太急于求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舍不得放手,总感觉学生是被我牵引着走完此题解决过程的。虽然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该如何审题和如何解决问题。但留给大部分同学的印象恐怕不会很深,部分同学有可能还停留在“听得懂,做不来”的层次上。在课后,经过仔细分析,我才发现在上课时先前学生列出的两个方程组有些不妥,所以在教学时得出那两个方程后,教学方法应做以下的变动:由于每个方程组是两个式子,却有三个未知数,学生解题时是不是会遇到障碍。之后应引导学生仔细审题,让他们讨论问题:“周长被CD分成15cm和6cm两部分”究竟该如何表达?△ABC的周长是什么?学生回答完毕后我再用红色的粉笔勾出△ABC的三边,用黄色的粉笔勾出CD。学生们顿悟,发现应该列式如下:AC+AD=15BD+BC=6{AC+AD=6BD+BC=15{或通过学生多维的交流后,这个问题将得以解决。随后让学生总结解题的体会,我也给学生作特别强调,一定要仔细审题,认真理解题意。改后的教学的方式,正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学生错误的思考方式;之后的顿悟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审题的重要性,能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新课改中的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