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设计.do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郑燕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十二章第三节49页-51页的内容。主要运用轴对称的知识探索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完全重合。(2)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担负着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任务,而“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也是今后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也是后续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的预备知识。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②理解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过程;③学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有关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过程,发现并归纳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②培养猜想、归纳、推理、证明等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与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探究欲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简单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四.设计思想:等腰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以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它是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本节课就是要利用轴对称的知识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性质。并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这些性质。各个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亲身经历了知识和方法的形成过程;其次,以问题为驱动,学生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由表及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深入的掌握本节内容。五.教法、学法: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自学、探究、合作、引导、讲解、讨论”的教学模式。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三角板七.教学过程:环节与任务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活动1.观察大屏幕上三幅大家熟悉图片,分别是天安门、故宫以及埃及的金字塔,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引导,得到一个共同的图形——等腰三角形。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轴对称图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建立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2.观察手中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小组交流在等腰三角形中,AB、AC以及∠B、∠C的关系,并说明理由。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发现学生主要采用两种探究方法:测量法和对折法,得到了相同的结论AB=AC,∠B=∠C,从而得到了性质一: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两个底角相等。由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同学们观察AB与∠C、AC与的∠B的对应关系,得到性质一的简称:等边对等角。教师接着提问:能不能用数学符号语言来证明这一性质?通过对折得到的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同学们想到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说明。小组合作交流,得到方法:把对折得到的折痕记为AD,从而解决了添加辅助线的难题。活动3.观察刚才对折的△ABC,小组交流,还能得到什么结论及其理由。第一小组的结论是:∠BAD=∠DAC(AD是顶角的平分线)第二小组补充:BD=CD(AD是底边的中线)第三小组补充:AD⊥BC(AD是底边的高)通过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得到性质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完全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教师指明性质2的三层含义并说出第一层含义:如果AD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那么它也是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由学生说出剩下的两层含义,即:如果AD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那么它也是顶角的平分线和底边上的高;如果AD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那么它也是顶角的平分线和底边上的中线。这样就以问题为载体带领学生探求新知。锻炼学生把文字叙述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进一步规范证明步骤。巩固练习,强化新知1、判断(1)在△ABC中,AB=AC,能否得到∠B=∠A,为什么?(2)在△ADE中,AD=AE,能否得到∠B=∠C,为什么?2、在△ABC中,AB=AC,∠A=30°,求∠B,∠C。3、△ABC中,AB=AC,∠BAC=100°,AD是BC边上的中线,(1)求∠BAD,∠DAC的度数(2)证明AD⊥BC“等边对等角”。“等边对等角”是指在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三线合一”师生互动,总结新知让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掌握了哪些数学探索方法?又有什么样的体会?通过学生总结、学生补充,并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