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5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df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寻求《史记》和《离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前提下,疏通文意。例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教学目标】1.借助参考资料,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建立全面的背景知识体系;2.通过梳理文意,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3.借助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4.鉴赏并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升自己将具体的语言现象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评价标准】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2.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3.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4.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图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梁启超,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鲁迅曾赞《离骚》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了解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活动2.了解《史记》《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活动3.相关背景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慷慨激愤,无以言表,但为创作《史记》只好忍辱含垢,苟且偷生。其人生命运与屈原类似,于是将其引为知音。他在《报任安书》中列举众多贤圣事例,其中也提到屈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说法与此大同小异。)以屈原著《离骚》自况《史记》的撰写,因二者皆“意有所郁结”而成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