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试卷(解析版).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试卷(解析版).doc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试卷(解析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试卷(解析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试卷(解析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模块综合测评试卷(解析版)模块综合测评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左传·昭公》中写道:“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得主要政治意图是()A、灭亡殷商B、巩固统治C、镇压叛乱D、恩及兄弟B[根据题干材料中得关键信息“以藩屏周”可知分封制得目得是巩固统治。]2、秦汉得三公九卿、隋唐得三省六部、明朝得内阁和清朝得军机处得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得理念,那就是()A、制度得良善在于不断得改革B、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得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得办事效率是改革得根本D、缓和君权与相权得矛盾是国家稳定得基础B[秦汉得三公九卿、隋唐得三省六部、明朝得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得设置,反映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因此答案为B项。]3、《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辨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得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得素质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得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D[根据题干材料内容明确“左右丞”“制纠弹之官”等皆为监察官,从不同时期得史书对其职责得规定可知监察制度不断完善,故D项正确。]4、明代大学士叶向高曾说:“臣备员(指叶向高谦称自己在内阁凑数)六年,百凡皆奉圣断,毫不敢欺负,其六部事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材料反映了当时()A、君主大权独揽B、内阁受到六部非议C、丞相权力极大D、宦官参政妨碍阁权A[通过材料不难发现,“百凡皆奉圣断”,“圣”就是君主得意思;“其六部事务,尽听主者”,“主”是指六部尚书。此处反映了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君主大权独揽,内阁并无实权。]5、某条约缔结后,晚清重臣张之洞哀叹:“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C[根据材料“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信息可知,该条约缔结后,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丧失了黄海、东海海域得制海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马关条约》,故C项正确。]6、下列有关《辛丑条约》有别于以往得不平等条约最突出得、最能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确立得是()A、签约国之多超过以往任何一个不平等条约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京津军事要地为外国派兵驻守,清政府被解除武装D、清政府必须严厉镇压中国人民得反帝斗争D[《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镇压人民得反帝斗争,则意味着它已成为为侵略者服务得政府,成为侵略者统治中国得工具(傀儡政权),这最能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得确立。]7、义和团揭帖中有以下诗句:“沿河一带建楼房,扯旗放炮逞刚强;有朝西北真主来,一炬火光化无常。”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失败得主要原因是()A、盲目排外性,对清政府缺乏警惕B、利用迷信,具有浓厚得封建落后性C、缺乏正确斗争目标和正确理论指导D、组织过于松散,没有统一得领导C[根据材料中得信息“楼房”“真主”“火光”等判断义和团盲目排外,说明她们既无科学得斗争目标,也无科学得理论指导,故答案为C项。]8、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得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得,可我们得心永远是红得!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她这样说得主要目得是()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解放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C[材料“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得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说明这是在抗战时期,故A项不正确;抗战时期得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故B项不正确;“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说明是为了民族解放,故C项正确;开辟正面战场得是国民党军队,故D项不正确。]9、1945年4月9日,中国军队发起了湘西会战。在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王耀武得指挥下,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这表明正面战场()A、曾起到抗战得主导作用B、已对日本展开局部反攻C、仍然在消极地进行抗战D、曾与敌后战场密切配合B[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组织得正面抗战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国民政府得阶级局限性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