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小云****66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诗《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docx

古诗《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古诗《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黄鹤楼送别》是一篇以文包诗为体裁以话别为内容的文章。它再现了李白在黄鹤楼边,给自己敬佩的老师兼心目中的兄长——孟浩然饯行,与孟夫子话别的感人情景。实施过程:25黄鹤楼送别目的要求:1、通过文与诗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实际生活的情感体验,优美音乐的感染,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进一步学习,初步练习运用这种体裁进行创作。4、教学拓展,设计一份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重点:1、理解文与诗的意思,体会依依惜别之情。2、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1、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学习,练习创作。2、小报的刊头与排版的设计。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录音机、资料、小黑板。铅化纸、颜料、图片等。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1、暮春三月,柳丝细长,长江岸边,黄鹤楼旁,烟雾迷漫,繁花似锦。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景此时此地分别,他们是谁呢?(板书:李白孟浩然)2、分别即在眼前,他们是如何话别的呢?二、新授。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李白和孟浩然是如何话别的`?2、指名回答。(回答要完整)3、再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读对话。(同座)4、你们能表演一下吗?指名表演,要求其他学生当好观众,仔细看,认真听;当好导演,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当好演员,演出你的设想。并能说出为什么这么演?5、交流,再次表演。6、告别的话言犹未尽,随着一声“客官,开船了!”孟浩然登上了小船,伴着江风渐渐远去。(略作停顿)这种离别送行的场面,在影视剧等文学作品中常能见到,我们自己也经常有切身体会。你能说说你见到的、读到的或经历过的场面吗?(学生畅所欲言)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令人十分感动,李白又是如何送行的呢?三、学习第四段。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画出李白送行时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句中的那些词给你感悟最深?2、交流。你感悟到了什么,并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好。3、过渡:“依然”、“伫立”、“凝视”直接描写了李白送友人远去的心情,而“白凡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衬托出李白送友人的时间之长,从而生动地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惜别深情,令我们身临其境。我们的心与李白一样,随着友人而去。(略作停顿)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情来读读这一段,好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4、过渡:李白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绪,脱口而出,吟唱出了脍炙人口的送别名篇,它就是:(生答)(帖出古诗)四、解诗。1、李白的这首诗你懂了吗?你是如何懂的?2、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交流。我国古诗中还有许多描写送别的,你能念一些给大家听听吗?老师也找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送别诗,请大家拿出资料,轻声读读,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璀璨与辉煌。3、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吗?过渡:(指板书)文美,诗美。文生动再现了话别送行的场景,诗凝练概括了话别送行的情景。我们通过文包诗这种体裁形式理解了这首诗,读懂了这篇文。五、拓展。1、文包诗这种体裁真是不错,他可以帮助人们读懂诗。现在有一位小朋友想读懂一首诗,你能创作一篇文包诗来帮助他理解诗意吗?2、出示题目:采用文包诗这种体裁,创作一篇童话故事。题目自定。诗: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3、讨论创作(1)读诗说说诗意。(2)设想故事中有那些角色。(3)编写故事。第三课时一、导入小报设计二、确立小报的刊头1、交流刊名,提出要求。(1)、有新意。(2)、有深度。(3)、言简意赅。2、小组汇报刊名。(1)、同学互议。(2)、修改、创新、确立。3、刊头字体设计。(1)出示各种美术字。(2)自我创设美术字。三、组织材料1、交流材料内容。(1)、交流各地区、各时期人们送别的风俗。(出示准备的图片或绘画)(2)、汇报收集到的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词歌赋。(3)、畅谈亲身体验。(4)、描绘影视剧中的送别场面。2、选定自己喜欢的各类作品。四、练习排版1、勾画轮廓。学习用铅笔勾线,划分版块。2、大胆着色。练习绘插图、刊头画、边框。3、认真抄写内容。尝试运用各种字体、不同格式抄写。五、总结舒缓的音乐,热烈的氛围,缤纷的色彩,稚嫩的笔触,我们充满兴奋与新奇,喜悦与自豪,创编了自己的小报。虽说它没有变成铅字,虽说它没有许多读者,但是它是我们汗水的结晶,智慧的起点,实践的展示台,成功的第一步。板书:25黄鹤楼送别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