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是丹****ni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大学论文.docx

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大学论文.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大学论文从文本结构上来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由三个笔记本(三个片段)组成。第一个笔记本一共有36页,第28至36页是空白,第1至16页被马克思并列划成三栏,分别标以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的小标题,第17至21页只有地租”这一部分,这三栏都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著作的摘录和批判分析;而在第22到27页结尾处,不再按照原来的三个小标题排列,只写马克思本人的批判研究的成果,这一部分被出版者冠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小标题。第二个笔记本仅遗存4页,是第40至43页,第1至39页已散失,这4页由出版者冠以“私有财产的关系]”的标题。第三个笔记本有68页,最后23页是空白,开头两个部分是对第二个笔记本和的补充,由出版者分别冠以“私有财产和劳动]”和‘[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标题;第三部分被出版者冠以‘[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标题;第四部分被出版者加以“私有财产和需要]”的标题。①从各部分内容来看,笔记本I的前三部分即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主要是纯经济学式的摘录和分析。笔记本III的第三部分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则是一种纯粹的哲学式摘录和分析;而这两者之间的部分即笔记本I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笔记本II的私有财产的关系”特别是笔记本III中原本要补入笔记本II的‘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则表现出一种经济学概念与哲学概念相互嫁接、经济学分析和哲学分析相互交融的明显倾向,可以被看作由经济学批判上升到哲学批判的过渡区域”。这种划分方法在马克思的序言》中得到了一定的证实:他把手稿》的内容分为‘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和‘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两个部分,并强调了后者对于前者的必要性。鉴于‘劳动(实践)”是贯穿于整部手稿的一个概念,我们有必要简要勾勒一下在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境中劳动概念的意义。一、在笔记本,尤其是工资”和‘资本的利润”两部分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劳动概念进行了批判继承,揭示出了劳动与资本的现实矛盾关系,凸现了经济学语境中‘劳动”概念的现实内涵。第一,马克思分析了国民经济学‘劳动”学说的理论矛盾:国民经济学的理论矛盾表现为理想型的理论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即在理论上被设定为财富”和幸福”源泉的劳动,却在实际上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只能导致劳动者的贫困、堕落与危机;国民经济学既肯定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产品在理论上只属于劳动者,但同时又全盘接受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劳动者的贫困。进一步地,国民经济学的理论矛盾的症结在于它把劳动、劳动者,以至人仅仅理解为抽象劳动”:‘国民经济学抽象地把劳动看作物”。因而,它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它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第二,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劳动学说的理论矛盾的根源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丝毫不加怀疑和探究,仅仅把这种矛盾当作既成事实和客观规律接受和肯定下来,这一现实矛盾就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他指出,‘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劳动产品为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所占有,同时,资本又是积累的劳动”是工人通过劳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工人的生活需要取决于劳动雇佣和商品关系,而劳动雇佣却完全取决于资本和资本家,工人为了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必然要受到资本家的支配和奴役,‘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不断奋力生产着自己的枷锁。总之,人的活的劳动”必然要受到这一活动的异己产物‘死的资本”的支配和奴役。进一步地,他把‘资本”界定为‘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同时,‘资本是积蓄的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劳动的增加”不会导致劳动者的财富增加,只会导致‘资本的增加”即导致对人的劳动的异己和奴役力量的增加;从而,在理论上把握住了‘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关系的现实内涵。第三,与国民经济学从总体上缺乏对社会现实矛盾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处境的人文关怀不同,马克思把对劳动与资本的现实矛盾的理论思考最终引向了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处境的深切反思与关怀。马克思指出,在现实条件下,‘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人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并且对现实的个人活动漠不关心”。由此,他提出了工人现实斗争的目标:‘工人不仅必须为物质的生活资料而斗争,而且必须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手段而斗争。”由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发现,在马克思对‘劳动”的经济学分析中,已经带入了哲学批判、道义批评以至人类解放理想等‘人文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