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乡土中国》各章节思维导图与内容提要-【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章练习.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二、《乡土中国》各章节思维导图与内容提要-【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章练习.pdf

二、《乡土中国》各章节思维导图与内容提要-【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章练习.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乡土中国》各章节思维导图与内容提要第一章《乡土本色》思维导图与内容提要一、思维导图二、内容提要本篇共19个自然段。第1—4自然段反驳了城乡工作者、城里人视乡下人是“愚”的观点,作者举例表达了自己不予认可的观点,指出城里人蔑视的其实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从有无学习机会、环境出发指出学习能力与学习到什么之间是不同的,从而得出乡下人智力之于城里人而言是否有高下还是一个没有结论的题目。第5—12自然段从“需求—满足”的角度说明了以不识字作为“愚”的标准来评价乡下人是根本没有道理的,因从文字的功用角度来说,乡土社会作为面对面的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第13—18自然段论述了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就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第19自然段在结构上构成了对开篇的呼应,澄清把乡下人不识字视为愚的误区,基于此发表了对现代化过程中“文字下乡”实践的看法,提出了“文字下乡”实践必须要考虑文字和语言基础的建议。第二章《文字下乡》思维导图与内容提要一、思维导图二、内容提要本篇共19个自然段。第1—4自然段反驳了城乡工作者、城里人视乡下人是“愚”的观点,作者举例表达了自己不予认可的观点,指出城里人蔑视的其实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从有无学习机会、环境出发指出学习能力与学习到什么之间是不同的,从而得出乡下人智力之于城里人而言是否有高下还是一个没有结论的题目。第5—12自然段从“需求—满足”的角度说明了以不识字作为“愚”的标准来评价乡下人是根本没有道理的,因从文字的功用角度来说,乡土社会作为面对面的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第13—18自然段论述了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就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第19自然段在结构上构成了对开篇的呼应,澄清把乡下人不识字视为愚的误区,基于此发表了对现代化过程中“文字下乡”实践的看法,提出了“文字下乡”实践必须要考虑文字和语言基础的建议。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思维导图与内容提要一、思维导图二、内容提要本篇共1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点明了作者的讨论方向。第2—5自然段阐述是如何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的。第6—15自然段从时间格局的角度、从记忆需要和词的两种形式即语言和文字各自的功能回应关系角度阐述了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缘由。第16自然段是本篇的总结,表达了作者对“文字下乡”的看法。第四章《差序格局》思维导图与内容提要一、思维导图二、内容提要本篇共20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发表对城里人、乡村工作者视乡下人“私”的个人看法,阐述这其实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问题,并提出自己对“私”这一问题的社会学界定及应置于社会结构下进行理解的方法路径。第4—10自然段提出了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而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的观点,先指出团体格局是柴捆式,特征是界限分明,西洋家庭就是如此;而差序格局是水波纹的同心圆格局,具有伸缩自如的特征,中国家庭就是如此,而其不仅表现为亲属关系还表现在地缘关系上。第11—19自然段从儒家重“人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结构的特点,指出了其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和厚近薄远而无普遍的道德标准的特征,以及在关系上(儒家重人伦,讲究别父子、亲属、远近)、行为上(推己及人,克已复礼)以及政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价值观的次第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文化表现。第20自然段既是总结,也提出了下一篇的讨论话题。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思维导图与内容提要一、思维导图二、内容提要本篇共18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阐述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是基于不同生存需要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社会结构,并阐述了社会结构格局差异会引起不同的道德观念的理论。第3—7自然段旨在阐述团体格局下的道德体系特征。第8—18自然段旨在阐释差序格局下的道德体系特征。第六章《家族》思维导图与内容提要一、思维导图二、内容提要全篇1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作者对自己使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和区分。作者先谈到了自己对“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等概念的态度,认为自己也是不满意的,因为容易引起误会,故而特别强调了两点:其一,它们都是理想型的概念,其内容既不是具体现实的完全再生,也不是从绝对意义上表现了现实的本质,而是为了强调经验现实中的某些有意义的部分而与所研究的现实进行比较所用的一种概念;其二,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重要的,而在西洋社会中,差序格局、社会圈子就比较不重要。继而,为不至于误解,作者接着做出如下概念区分:(1)“社群”——普通所谓的团体,即一切有组织的人;(2)“团体”,狭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