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择校”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邵利平(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摘要:自1993年我国取消小学升初中入学考试以后,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关系问题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采用文献法对我国以往择校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关键词:择校;教育公平;义务教育一、已有研究的概述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笔者共检索到38763篇相关文献,其中篇名中含有“择校”的有1756篇,以“择校”为关键词的更是多达3762篇。笔者查阅了其中的50篇文献,包括40篇各类学报、教育学类核心期刊文献和10篇学术论文。时间跨度从1996年至2012年,其中2003年前的期刊数量较少,2003年之后的数量较多。笔者将查阅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编码,分别按照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级方面进行。从研究类型来看,研究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因果或相关性研究。探索性研究一般是非实证研究,例如,魏兰兰(2011)的“对我国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理性思考”;描述性研究则是对某个研究主题进行描述,一般会应用到某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因果或相关性研究是试图揭示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或相关关系,一般是实证性研究,例如,李湘萍(2008)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与教育机会分布公平性研究-基于中国18个城市居民家庭教育选择支出的实证分析”。从研究方法来看,一般将研究分为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本文中还加上一项“思辨性”研究。因为从文献看,尤其是中文文献,有一部分既不是量化研究,也无法将其列入质的研究范畴,并未采用严格的质化研究的方法,而仅仅是理论上的构想与思辨而已。[1]在笔者所查阅的文献当中,国内“择校”研究以质性研究和“思辨性”研究为主,尤其是“思辨性”研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关于教育选择的量化研究比较多,而择校作为教育选择的一种方式,此方面的量化研究却比较少。国内学者所做的质性研究主要是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例如李芳(2008)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随机选取了北京市九所中小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中择校行为背后隐藏着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配置不均衡的矛盾。从研究对象来看,“择校”的研究对象包括学前教育阶段家庭(主要是指家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包括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择校问题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众多,而择校问题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它需要多学科理论视角的分析。[2]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关于“择校”的研究主要有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四种视角,以教育学为视角的研究居多。其中,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对择校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主要关注的问题有家庭背景(主要是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择校的影响,社会阶层与择校的关系和择校与教育机会分布的公平性。根据文献所涉及的内容,可将其分为“择校”现象的背景分析(有的研究中也称原因分析)、“择校”的影响因素、“择校”问题的对策、“择校”与教育公平、西方国家(主要是英、美两国)的“择校”制度、中西方择校问题比较以及“其他”一项。关于“择校”与教育公平的研究在所有研究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故对此类研究重点分析和论述。二、择校与教育公平的争议社会学向来关注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公平问题,择校作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中涉及教育公平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公平性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原因有二:首先,就社会层面而言,我国目前存在较大的阶层差异。其次,就教育本身而言,我国目前存在教育非均衡问题。[3]笔者对1993-2011年间有关国内择校问题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关于择校与教育公平争论论争热烈,观点纷呈,但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中一派学者认为择校有违教育公平。支持的观点有:第一,针对当前我国“以钱择校”、“以权择校”的择校方式。当择校与“钱”“权”挂钩时,择校有悖于教育公平。在以付费作为择校基本方式的情况下,不论是公办学校内部择校、公私立学校之间的择校还是对课外辅导班和家教的选择,弱势群体都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4]有实证研究指出即使有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相当一部分的流动儿童家长仍因其弱势的社会经济地位只能为子女选择办学水平有限的打工子弟学校。第二,择校的结果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优质生源和资金流向的倾斜使得好学校更好,差学校更差。第三,着眼于社会阶层流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对教育机会分布公平性有显著的影响,择校行为使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一致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分层与教育分层之间的对应性,从而进一步引发教育机会分布的不公平性。[5]另一派学者认为择校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支持的观点有:第一,择校不仅不牺牲本学区适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