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再生资源如何有效利用一、从一次“失败”的预设引起的思考在一次COP教学研讨活动中,小何老师设计了一段生动的教学情境——请一名学生将一只鸡蛋放在手心用力捏,试试看能否把鸡蛋捏碎,由此引入压强的教学。毫无疑问,这段设计是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的。然而,课堂上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学生用的是双手,而不是单手,鸡蛋当然被捏得粉碎。这个教学现象呈现三个特点:(1)非预设。小何老师事先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学生用一只手捏,用以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和力的大小有关,还和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接触面积有关。实际的教学超出了小何老师的设计预期。我们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非预设现象”。(2)冲击力。“非预设现象”通常发生在课堂内师生互动的情境中,会对课堂中的师生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的气氛或者进程。(3)有意义。“非预设现象”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我们把这种课堂内发生的“非预设”教育资源统称为课堂教学再生资源。当然,课堂教学再生资源应该被有效地、合理地利用。这就产生了三个需要研究的问题:(1)如何消弭“非预设现象”对课堂的冲击力;(2)如何识别在一种教学情境中产生的“非预设现象”就一定是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3)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再生资源。处理这种“非预设现象”考验的不是教师的理论性知识,而是实践性知识,更确切地说是经验厚度、机智水平和应变能力。1.消弭冲击力“非预设现象”首先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冲击,教师通常会表现出“惊愕”、“尴尬”和“无所适从”等情态,再由此产生对学生的冲击,出现课堂躁动。教师必须对此现象及时进行处置以消弭这种冲击力。教师常用的消弭“非预设现象”冲击力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重复一次。教师坦诚的态度会安定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恢复平静。比如,小何老师再拿出一只鸡蛋,再强调一次规则:只允许用一只手,否则算违规。教师的情绪要尽量保持平静,教师坦然接受失败但不服输的倔强同样可以感染学生。二是换一种情境。比如,小何老师可以平静地说:“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用针可以很容易刺穿布,用指头试试呢?行吗?”可以达到同“捏鸡蛋”一样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乘机调整自己,再回过头问学生“刚才为什么把鸡蛋捏碎了呢?”学生回答“两只手捏力量大”,自然过渡到“力的效果大小”和“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三是把问题抛给学生,给教师争取思考如何进一步处置的时间,也可以在学生的回答中受到启发或捕捉到新的机会。比如,小何老师可以亲切地问这个学生:“你是怎么把这个鸡蛋捏碎的?”学生回答:“我用两只手。”小何老师又问:“为什么用两只手?”学生一般都会说:“用一只手捏不碎。”这样就回到教师的预设情境中来了。也可以抛给其他学生,请他们来解释“捏碎鸡蛋”的原因。在这三种方法中,应该是最后一种方法最好,因为教师已经巧妙把“非预设现象”转化成了课堂再生资源。2.尽快判断“非预设现象”可否作为一种课堂再生资源处置“非预设现象”的根本方法是能瞬间发现非预设现象中合理成份,及时将其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并加以利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非预设现象”可能成为课堂教学再生资源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处置“非预设现象”和利用再生资源的知识。再次,教师要形成自己处置“非预设现象”的经验系统和利用再生资源提高课堂效益的行为能力。比如,小何老师如果抓住“学生先用一只手捏,再用两只手捏”的细节,就会挖掘“鸡蛋碎了”中隐藏的合理成份——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成正比,和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接触面积成反比。这样,压强的概念就浮出水面。“鸡蛋被捏碎”就转化成求之不得的教育资源。3.预先判断“非预设现象”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把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尽可能考虑周到,降低“非预设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将在课堂上发生的各种现象都容纳在预料之中,这样一来,处置“非预设现象”的效率和效果就会大大地提高。二、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我们判断出某“非预设现象”是一种教育资源,那就要在“有效利用”上做足文章,包括用电子白板来保证“有效性”。下面,我讲述一个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孩子们正聚精会神地做着定时练习。我轻轻地打开了电脑,在白板备课系统上调出了相关资源。突然,“牟老师!这道题有问题啊!”我一边用手势安慰其他孩子,一边对发问的麟凯同学耳语:“你先做其他题目,待会儿再讨论这个问题,好吗?”教室归于安静。不一会儿,教学活动进入到讨论评议环节。我打开白板的资源库,请先做完题目的俊佚同学上来在白板上展示他的解题过程。孩子们有的紧皱眉头,有的窃窃私语……教室里开始躁动起来。我马上调出另一个图形,请麟凯同学只作一条关键的垂线,观察垂足的位置。他猛拍了一下脑门:“哇!我明白了!”我即刻追问:“明白什么了?”他指着图说出了他的理解: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