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教材的有效利用例谈彬县车家庄中学闫建民【摘要】本文以《完全平方公式》为例,从切换情境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细化知识点夯实学生的基本功、拓展知识面连通学生的信息网三个方面对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有效利用新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进行论述。【关键词】新教材有效利用【正文】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有效教学的积极实施,如何有效利用新教材去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学教材,已经成为最关键和最根本的问题,下面我以《完全平方公式》(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八节内容)为例,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一、切换情境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材让学生通过利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实验田的面积并进行比较,得出了(a+b)2=a2+2ab+b2,从而引入课题.这也是古代中国、印度、埃及人发现这一公式的途径,重在凸现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经过几轮教学尝试,我总觉得这个“引入情境”不理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更不能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做良好的铺垫。为此,今年在教学时我大胆做了尝试,将这个几何背景进行了切换,调整到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去。教学伊始,我首先出示了10道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题目,然后自己一口气说出了答案,接着又让学生出同类题目我现场口答,学生在利用前节所学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检验后非常惊讶,纷纷提问:“老师你有什么诀窍?”我回答道:“因为我知道一个公式,你们想知道吗?”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所以,教材中的引入题目要遵循“为学所用”的原则,要敢于删、减、调、改,真正达到“有效”这个目的,切忌“尽信书”。二、细化知识点,夯实学生的基本功。新教材实施后,由于删减了一些繁、难、偏、怪的内容,因而大多数老师认为新教材简单了、好教了,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我认为新教材对学生来说内容少了、简单了,但对教师却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因为随着教材体系的变化,带来了诸如知识点隐形、习题量过少、关注学生主体性、注重应用等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全面驾驭教材内容,准确预测教学过程,科学设计教学方案,使知识点得以细化,使基本技能得以强化,使基本思想得以内化。从而夯实学生的数学基本功和数学素养。我在《完全平方公式》教学中重组了教材编排结构,重点落实了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公式。即完全平方公式可以速算哪一类题目?它的两边各有什么特点?两倍积的系数何时为正,何时为负?a和b可以代表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对公式有了全面充分的认识,特别是“a和b可以代表什么?”增强了学生的整体意识,对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计算的能力功不可没。二是对照辨析公式:即通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从应用类型、计算结果等方面有什么区别,利用完全平方公式会出现哪些错误,从而准确诊断,早期预防,强化矫正。三是强化应用公式。在教学例1后,我又通过大量基础题训练,让大多数学生把完全平方公式永久定格在大脑中。三、拓展知识面,连通学生的信息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教材为了落实这一理念,采取了先易后难,逐步渗透的策略。在例2、例3、读一读、随堂练习和习题中做了安排,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我认为这样安排仍有暇疵,一是知识拓广渠道窄。二是知识延伸不到位。三是知识链接有脱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以下两方面使知识体系得到补充和完善。一是五种变化形式,即系数变化、指数变化、符号变化、增项变化、顺序变化。让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在计算中的“变式”有全面了解并扎实掌握;二是各种知识整合:即完全平方公式连用、逆用、巧用、反用,由(a+b)2到(a-b)2的转化等,力争做到了知识交融,信息互通,思维多元,从而使知识技能得以形成,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总之,新教材的有效利用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去大胆、合理运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引领课程改革发展潮流,切忌为教材而教学,用教材教学生。【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基础教育新课程导航》2009年陕西省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参评登记表题目《新教材的有效利用例谈》作者单位车家庄中学姓名闫建民性别男出生年月1973.7通讯地址车家庄中学邮编713500E-mailLimin_236@126.com电话13474581092论文提要: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有效教学的积极实施,如何有效利用新教材去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学教材,已经成为最关键和最根本的问题,本文以《完全平方公式》为例,从切换情境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细化知识点夯实学生的基本功、拓展知识面连通学生的信息网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新教材的有效利用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