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1教师请学生准备好课堂所需的笔、练习本、课本等。师:好,上课生:x=6,x=2师:你能估算出方程的解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师:下列四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点?生:都是等式师:所以我们总结出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通常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等式的性质。师:把一个等式看作一个天平,把等号两边的式子看作天平两边的砝码,则等式成立就可看作是天平保持两边平衡。师:已知a=b,在天平两边同时加上c,天平怎样?生:平衡。师: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a+c=b+c师:已知a=b,在天平两边同时减去c,天平怎样?生:平衡师: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a-c=b-c师:已知a=b,在天平两边相应加上另一个a和b,天平怎样?生:平衡师:在天平两边相应加上另两个a和b呢?生:平衡师:在天平两边相应加上另c个a和b呢?生:平衡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ac=bc师:同样道理,同时缩小呢,能得到什么结论?师:所以我们能够得到等式的性质,谁能来总结一下?师:要注意些什么呢?生: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并且是作同一种运算。生: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生: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师:用等式的性质我们来解方程,大家来看下面的几道题。师:大家来讨论一下解方程就是最终把方程化简成什么样的形式?生:经过对原方程的一系列变形(两边同加减、乘除),最终把方程化为最简的形式:x=a(常数)师:总结的非常好。那也就是说,即方程左边只一个未知数项、且未知数项的系数是1,右边只一个常数项。师:下面大家来练习几道题。师:好,下面我们来看几道题生:(1)2x0.5,根据等式性质2,在等式两边同时乘2生:(2)2+3,根据等式性质1,在等式两边同加3生:(3)-3y,等式性质2,在等式两边同时除以4师:回答的很好,好,下面我们来看另外几个题。师:看下面的这个选择题选哪个?生:选择D师:好,我们来看下面一个选择题,选什么?生:选D师,回答的很好,很正确。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苏教版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教学目的:⑴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初步会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⑵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情景问题抽象等式规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⑶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明确探究的目标。⑴出示天平图,增加感性认识。出示天平图。让学生说说对天平的认识;⑵明确探究的目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们明确探究的话题——等式中存在的规律;出示图片情境。二、自主探究规律。⑴自主看图填空。学生自主完成的看图填空。⑵同桌交流。交流填写的内容,辨析答案的正确性;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规律。⑶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正确性。班级举例;同桌举例验证。⑷适当推理。由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进行适当的推理。希望推理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三、规律的引用。⑴出示方程,引发学生的求未知数的兴趣。出示上节课学生列出的部分方程x+50=150和2x=200,谈话:你知道x表示多少,介绍你的想法。⑵引用规律解方程。在学生的介绍中,张扬用等式解方程的数学根据。⑶规范解方程的格式。x+50=150解:x+50-50=150-50x=100⑷学习验证答案的方法。方法:代入法。格式:把x=100代入原方程,100+50=150,x=100是正确的。⑸练一练。解方程x—30=80。⑹全课小结,完成作业。小结: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作业:练一练1~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3[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3~5页例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之一,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性质解只含有加、减关系的一步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