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學理論第一講︰本體論第1頁內容文學本體論要探討的主要有下面幾個問題︰文學的形體由甚麼構成?文學的形體承載些甚麼性質的內容?文學內容的性質在歷史上有何演變?文學內容性質為何有所演變?第2頁內容文學的形體由語言文字構成︰《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劃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釋名》(漢‧劉熙著)︰文者,會集眾采以成錦繡;合集眾字以成辭義,如文繡然也。第3頁內容文學所承載內容的性質在古代有兩方面︰其一是「天文」;其一是「人文」。劉勰《文心雕龍‧原道》︰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天文」即是「道」,就是自然的規律;「人文」指聖人所創造的「聖典」,即各種典章制度。觀察天文,以了解萬事萬物的變化規律;留心人文以完成對人的教化。第4頁內容但在先秦時代,儒家和道家對道的側重點有別。儒重人事,道重自然規律。故儒家重視人文的建立與學習︰《論語‧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將未喪于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道家則以為人為之文不足取。認為一切文皆在道中,即為自然本有,對人文作徹底否定︰《老子》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絕學無憂。《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莊子‧胠篋》滅文章,散五采。第5頁內容文學內容的性質,歷代皆有演變︰先秦︰如前述,文學是道本身或者是道通過文字語言的呈現。「文」或「文學」都是指典章制度及有關文獻。《論語‧先進》文學︰子游子夏。兩漢︰《文學》、《文章》、《文辭》文學《史記‧孝武本紀》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史紀‧儒林傳》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于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可見在漢代,文學乃指儒學。文章《後漢書•桓譚傳》博學多通,遍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學,數從劉歆、揚雄辯析。文辭《史記‧曹相國世家》擇郡國吏木拙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史記•三王世家》太史公曰︰「……燕齊之事,無足采者。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讓,群臣守義,文辭燦然,甚可觀也,是以附之世家。」第6頁內容魏晉南北朝︰儒、學、筆、文梁元帝《金樓子‧立言篇》古人之學者有二,今人之學者有四。夫子門徒轉相師受,通聖人之經謂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長卿之徒,止于辭賦,則謂之文。今之儒,博窮子史,能識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謂之學;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至此,文或文學一詞乃靠近代西方英文literature一詞的概念︰語言文字的美學運用,或以語言文字為表現載體的藝術。不過,西方在十八世紀前,literature一詞的概念仍只是用文字紀錄的一切學問的總稱。第7頁內容文學內容性質所以產生變化,有下面幾個原因︰社會的發展,文化學術須作更細致的分工帝王的喜好與提倡政治的影響時代及學術思潮的影響蕭統《文選序》︰文之時義遠矣哉﹗若夫推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推輪之質……何哉?蓋踵其事而曾其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隨時改變,難可詳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