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二首学案.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杜甫诗二首学案.doc

杜甫诗二首学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写作背景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生命最后十一年,漂泊西南天地间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即764年的春天携家人回成都,入严武幕府。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旅夜书怀》就是在途经渝州、忠州时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他在2年前,安史之乱初时,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集中体现他这种心情。《登高》公元767年秋流寓夔州所作,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登岳阳楼》写于大历三年,即公元768年,诗人自公安(今属湖北)到岳阳(今属湖南)。二、诵读《旅夜书怀》,思考:1、你从诗题中能得到哪些信息?2、首联和颔联各有哪些意象?这两联的意象有何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3、试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颔联内容。概括意境特点。(人们一般认为“垂”“涌”二字甚妙,意下如何?)4、“天地一沙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结合全诗,作者出发了怎样的情怀?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怀的?三、诵读《登岳阳楼》,思考:首联,清人仇兆鳌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你是如何理解的。试概括颔联意境特点;探究“乾坤日夜浮”有的版本写作“乾坤日月浮”,一字之别,你能否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凭轩涕泗流”,为什么“涕泗流”?试以此句,并结合所学,体会杜老之爱国爱民情怀。学案参考答案:《旅夜书怀》旅,旅行、居旅,表明离家在外;夜,表示时间;书怀就是抒发情怀。“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2细草、微风、岸;危檣、独夜、舟;星、(阔)平野、月、大江。对比,顿生“觉宇宙之无穷’,‘渺沧海之一粟’之感。3、低垂的星空,显得原野更加辽阔无边,更加荒凉,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迫一下子涌了出来。写出了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淼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那样的宏伟壮观。用“阔”来概括意象特点。4、“天地”之大、“一沙鸥”之渺小,内心孤寂,漂泊无依之感。5、写景,寓情于景;反衬;抒情,以鸥自比,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登岳阳楼》1、(今人傅庚生先生解读,认为仇之理解过于肤浅,并非写登临之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之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两句:过去只是耳朵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登上了这岳阳楼?本是沉郁之感,不该有喜悦之情。杜之政治生活坎坷,远大抱负未能实现,“今”“昔”二字有深意。)2.疏通该联大意:(洞庭湖水)把吴楚大地从东南分开,乾坤(天地或日月)日日夜夜漂浮在洞庭水上。(此题不求统一认识,但求激发思维,言之有理即可)3、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杜甫晚年,正如诗歌所说“多病”“潦倒”,但所思考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悲苦命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戎马关山北”,心忧天下寒士,胸怀国家安危。好一位爱国安民之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