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评价.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评价.doc

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评价.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评价-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评析对高中生物新教材的评析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高中生物新教材,使我们感到耳目一新!从。随着对它的进一步修订和推广使用,对开创我国普通高中生物教育的新局面、提高中学生物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中学生的科学素质都将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再优秀的教材都是有限的人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编写而成的,难免也会出现一些不足。下面就从正反两方面对此作一评析,以期推动中学生物教师的深入学习和研究。1新教材的主要特色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保留原有基本框架体系(依然是围绕生命的基本特征展开)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更新。显示出以下主要特点:1.11.1.1①对部分知识的描述更准确。例如,修正了旧教材部分易造成误解的叙述。旧教材P.33认为“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按这一叙述,易使学生将原核生物(细菌等)的细胞分裂方式误解成“无丝分裂”;但事实上,其分裂方式不属于上述三种之列,而称为二分裂方式;故新教材将其改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第1册P.35),即加了“真核”二字。又如,在基因的有关遗传规律中使用了“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及“连锁和交换定律”等专用名词,使这几个概念更准确和符合实际。由于“规律”一词的使用范围较宽泛,人们在总结它的过程中不一定都能形成“定律”。所以,“定律”不同于一般的“规律”,而更强调结论性和经典性。不难想象,在今后教学中因此联想起“牛顿三大定律”的重要地位而提高对其的认识将会变得很自然!再如,旧教材所列的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并以“绝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做注释。使学生对“病毒是否具有这一特征”等问题感到迷惑。新教材将其改为“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以突出生命的物质性而显得具体明确。②发展或替换了部分概念。例如,认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注:旧教材认为酶是蛋白质)。又如,抛弃了“生态平衡”这一概念,而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代之;同时提出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通过学习这些概念和有关实例使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更全面准确。例如,旧教材认为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是从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考虑的),在新教材看来这是片面的,应该说前者的抵抗力稳定性比后者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却比后者弱。显然,这里吸取了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也是十分有益的。③注意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例如,在讲能量流动时,增加了“能量流动”的概念。弥补了旧教材那样讲了一大堆能量流动过程等方面内容却不说“什么是能量流动”的知识缺陷。④注意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其将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融入到教材的方方面面。一是,在讲述概念时,基本上是从事例入手,从形象到抽象,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二是,注重了教学的直观性,增加了大量的彩色图表,充分发挥了图表的优势。例如,在讲“有丝分裂”有关知识时,同时使用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摄影图”和“模式图”,以形成针对性对照,前者使他们感到真实,后者使他们悟出本质。再如,除在讲述知识的过程中安排有问题讨论外,在“实验”和“探究性课题”等部分也布置了不少“讨论题”。通过有效地开展讨论,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其思维能力之目的。三是,注意了知识的层次性。例如,在讲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时,采用了分段叙述的方法(将氨基酸的共性和差异性分开),使知识层次更明显,同时利于防止前后相互干扰而便于学生学习。⑤强调了语言的规范形象化。除“量”和“单位”等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外,对一些字词的使用也符合语言规范。例如,将“无籽果实”、“无籽西瓜”中的“籽”改成了“子”,这符合了已被语文界认可的约定俗成之语言规范;对染色体的数量叫“X条”,不叫“X个”,而形象准确。此外,教材留出了较多的空白(约占1/3),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轻松感”,而且也为他们及时做好学习笔记进行了有益的提示和准备了必要的空间。同时,使点缀在其间的“旁栏思考题”等内容框的位置显得更突出而更好地发挥作用。1.1.2①加强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例如,增加了实验的种类和数量。共有24个。在各种实验活动(“实验”、“实习”、“探究”)中,提出了不同的实验方法,除验证外,增加了对比、设计、探索等。又如,介绍了确定种群的密度(动物:标志重捕法;植物:样方法)等科学方法。再如,注意了对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