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史名词.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4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现当代史名词.doc

中国现当代史名词.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得到传播,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引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反对。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器都能做的事”。他主张“少谈些主义”,是反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是反对“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地进行改良。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35期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问题与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本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中统一战线的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公开分裂。通过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问题与主义”之争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1919年6月以后,胡适《每周评论》上刊出他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说“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胡适劝大家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李大钊针对胡适的谬论,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文章指出“若在有组织有生动的社会,……恐怕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解决了的希望。”胡适又写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和《四论问题与主义》,由于《每周评论》被北洋军阀查封,“问题与主义”之争暂时中断。“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第一次思想论战,是社会革命论和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傅斯年(1896~1950)中国中华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字孟真。祖籍江西永丰。生于山东聊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1918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退出学运。1919年夏,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1926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四一二政变发生后,表示赞同清党。从1928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1929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后,兼任北大教授。1932年,参加胡適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1937年春,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1月,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并多次去安阳指导殷墟发掘。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延揽一流人才,做出不少成绩。后卒于台北。著作编为《傅孟真先生集》。罗素来华1920年,北京大学校长、欧美同学会总干事蔡元培和傅桐教授联名电邀罗素来华讲学,罗素欣然接受。罗素一行10月31日到达北京,新学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团体纷纷请他演讲。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