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docx
上传人:Jo****3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docx

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一、问题的提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使用青岛版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生活情景中收集数学信息,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根据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呢?下面结合两个教学片断,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二、案例描述“游水帘洞”是鲁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花山”的第三个信息窗,其基本教学目标是学习10以内数的减法,图中主要包含以下三组信息,根据信息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以提出三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1、小朋友带了7个香蕉,给小猴吃了4个还剩几个香蕉?2、树上原来有9个桃子,小猴吃了2个还剩几个桃子?3、洞口原来有8只猴子,外面还剩3只小猴几只小猴跳到洞里?这样由信息串而提出问题串,引出活动串,形成知识串,理解减法的意义,体会“原有的、去掉的、剩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我校在组织青年教师同上一节课的活动中,选用了这一教学内容,从中发现了这样两个教学片断,引发了对怎样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一些思考:[片断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到花果山玩好吗?生:好!师:(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有小猴。师:很好,还有吗?生2:有桃子。师:很好,还有吗?生3:有小朋友。(学生的观察始终停留在图上有什么?没有进一步关注图中的数学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看了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1:有几个桃子?生2:小猴为什么跑到洞里了?……师:(上面的问题都不满意)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没有人举手了,教室里出现了冷场。老师不得不把自己的问题告诉学生,但学生没有体会到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下面对于减法意义的理解也出现了困难。[片断二]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看看,再和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生1:有小猴。师:你发现的小猴在什么地方?有几只?生1:石头上有3只小猴。师:原来石头上有几只小猴?其它的小猴跳到哪去呢?生1:原来洞外有8只小猴,其它的跳到洞里了。师:说的真清楚,谁能再说一遍?(根据学生的交流,老师随即演示事情发生的过程并板书:原来有8只小猴,洞外还剩3只。)师:根据“原来有8只小猴,洞外还剩3只”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跳到洞里有几只小猴?师:同学们,你还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在教师的引导学生,学生很顺利地收集到其它几组数学信息,提出了树上还剩几个桃子?还剩几个香蕉?等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初步体会到数量之间的关系,下面减法意义的探究也很顺畅。。三、教学反思教师出示情景图之后,让学生观察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以便产生兴趣明确目标。但是要想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不能让学生凭空去想象,也不能让学生浮在图上看热闹;而应引导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把相关的数量搜集在一起,按照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有根有据的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奠定基础。教学片断中两个教师的处理不同,教学效果也大相径庭。“片断一”中教师一直在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也始终围绕这一问题在思考,但老师一问既出,便任由学生回答,不引导,不指点,一心等着自己满意的答案出现。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学习能力较低,思维仅仅停留在图中有什么的层面:有小猴、有小朋友,有桃子,有香蕉……学生不会自觉地从“石头上有3只小猴”联想到“原来有几只”和“跳到洞里几只”,也不会自觉地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所以学生没有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学习活动出现了搁浅的现象。“片断二”中,在一个学生说出:“有小猴”以后,教师及时追问:“你发现的小猴在什么地方?有几只?“原来石头上有几只小猴?其它的跳到哪去呢?”引导学生把“原来洞外有8只小猴”和“石头上剩下3只”搜集在一起,激活了学生对“原来的只数-剩下的只数=跳走的只数”的原认知,沟通了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提出:“几只小猴跳进洞里?”这一数学问题,水到渠成。“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观察生活现象:二是透过生活现象找到数学信息;三是依据数学信息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数学信息分组,四是分析信息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具有一定指向性的问题。低年级学生观察思考的水平多数处在第二个层面,要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教师必须“以学定教”相机追问,引导学生透过生活现象,找到数学信息,并把相关的信息搜集在一起,形成信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