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现代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和深刻性的活跃体现,是思维的起点。在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明确的要求,新标准的发展性领域目标中,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解决问题,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会发现: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不断地抛出一个个问题,再让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当教师手中的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也就“顺利”完成了。这种单纯以解决数学问题为目的的教学形式,更多地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他们的主体作用则很难得到真正地体现。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教师的主观思维能否代替学生这一客体的思维;教师主观拟定的问题是否就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恐怕仅仅是一句口号,无法真正得到落实。要切实转变这种少数学生表演,多数学生旁观的现象,真正落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把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就此进行了初步探讨。一、营造民主“土壤”,强化问题意识氛围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一)消除心理障碍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差生不敢问,因为一旦问了就表示没学会、没听懂,轻则遭到同学讥笑,重则会遭到教师的训斥;优等生则认为都听懂了,学会了,没什么可问的。这样就造成了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向学生阐述“问”的真正含义应该是:“问”并不仅仅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某一内容联想到的其他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超前思维。(二)搭建民主平台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营造平等、融洽、宽松、合作的交流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妙想、独到见解就会层出不穷。(三)实施成功教学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其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获得问题(一)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当老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结合学习过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如教“圆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教师出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争相提出:羊走一圈有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等等,虽然这节课无法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起来也特别兴趣,特别亲切。(二)探究知识中,设置问题情境在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三)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完“圆面积的计算”,教师先提问: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再出示羊吃草的画面,给出绳子的长度,让学生算出“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量出学具圆的半径,算出圆的面积。这样既能起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三、倡导自主探究,培养探究问题的好习惯培养问题意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