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71——P74第六单元《面积》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2、教材简析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单元及整个小学平面几何图形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面积的意义,形成对几何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3、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2)使学生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3)通过引导让学生有序地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其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5、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若干,一根绳子,一大一小两个相框。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二、说教法学法<一>、强化感知,激发参与本节课重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思维上,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形象感知上。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摸、看、量、摆、数、比、站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二>、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本节课以激趣为出发点,巧设悬念,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针对大小不同的平面图形比较,设置各种问题,不断扩充完善探究比较的方法,理解面积单位的独特作用。不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矛盾,指导学生在看书自学讨论中,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创新性的解决问题。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在实践与思考过程中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三>、突出重点,促进迁移在常见面积单位中,平方厘米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比一比、量一量、记一记等活动去感受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理解1平方厘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迁移和类推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为了使学生对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有实际的感受,让学生把1平方厘米与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或纽扣比一比,让学生把1平方分米与自己的手掌或记事本比一比,观察1平方米等活动,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四>、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课件以其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被广泛运用课堂教学。在教学围成的平面图形时,课件动态演示“围”的过程,让学生轻轻松松理解“围成”的含义。通过课件演示用同样大的小方格量两个不同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划分方格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通过演示1平方厘米的大小,初步渗透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区别。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建构联系1、出示绳子问:要测量这根绳子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厘米、分米、米、长度单位)2、出示大小两个相框问:这两个相框谁大谁小?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揭示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问;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一些什么?<二>、比较观察,明确概念1;面积的含义<1>、物体的表面大小。①物体的表面在学习面积之前,必须先认识物体的表面。(学生摸课桌面,文具盒的面,书的封面)指出;刚才大家所触摸的都是物体的表面。②物体表面的大小。学生动手比较书的封面和文具盒盖的表面哪个大?课桌面和地面比较然后汇报。概括;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2>、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课件演示3个平面图形)(图1)(图2)(图3)观察图(1)和图(2)能比较大小吗?图(2)和图(3)能比较大小吗?为什么不能比较大小呢?揭示:只有围成的平面图形才能比较大小,围成的平面图形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三>、实际操作认识单位比较面积大小,引入面积单位。刚才用观察法比较可以看出(图1)的面积大。用重叠法比较大小指导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两个长方形进行操作并说出结论。画方格的方法比较大小。(课件出示(图4)和(图5)两个大小比较相近的长方形)(图4)(图5)问:当观察法和重叠法都比较不出(图4)、(图5)大小时,怎么办?小组讨论得出用画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图6)(图7)完成书上“做一做”的第一题。④出示面积相等方格不一样大的两个正方形引出面积单位。(图8)(图9)图8的格子多,所以面积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