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反思性学习的浅论(河北唐山刘玉珍)古人讲究“日三省吾身”,其实,若将这种严谨审慎的精神应用于我们的日常学习,会大有裨益。所谓反思性学习,即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效果进行审视的过程。这是一种在追求更高的学习目的的内驱力下进行的自我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学习反思,在于对课堂学习的优缺点、得与失进行冷静、客观的评判,从而不断汲取经验与教训,指导下一课或下一段学习过程的完成。一、对预设心理的反思记得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当年执教《记一辆纺车》时曾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它让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说说喜不喜欢这篇课文,得到的答案是大伙异口同声的“不喜欢”。这使于漪老师认识到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预设心理的重要。所以同学们不喜欢这课文,是因为大家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区别还不甚了了,原来对抒情性很强的散文的欣赏体验到了这里不能再适用,这种心理上的反差造成了成就感的挫败。因而,我们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给自己一份良好的心理准备。文体不同、选材不同、作者生活的时代、身份、心境的不同,即使在主题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也会风格迥异,因此,学过一篇新课文后,我们还要沉下心来想一想,我么曾经有一份怎样的准备去学习,是否注意了新课文与以往课文的联系与区别,并以这种区别对待的眼光去品评人物、体会感情。二、对思维过程的反思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有学生在反思中写道:当老师问同学们愿不愿意生活在如此优美、宁静的环境中时,我就想,这样的世外仙境、这样的绝妙佳园,,谁会不为之心动、向往?于是我抢着回答“愿意”,并且精心描绘了自己心驰神往的渴望。可是,心里总有一种缥缥缈缈的虚空感,课后想想,我只注意到桃源境界之美,没有体会当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与之相比更值得留恋,我的思维是片面的。如果真的让我与世隔绝,不再郊游、不再上网、不再畅想未来,我会快乐吗?不会。因此,我要说,我喜欢桃源,但我不会久居桃源,我要在身边创造一个真正的桃花源。这个学生就注意到了自己思维的片面性、主观性,从而客观冷静的分析造成这种情感误区的原因,谈出了自己的正确认识。所以说,对思维过程的反思会增强学生的思辨性,培养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不论是对问题的解决还是对学生自身思维素质的养成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反思性学习还包括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的反思,特别是学习结束后,清楚的了解自己究竟有怎样的收获,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及时做到察漏拾遗,对未解问题究其根底,会使我们的学习成效日臻完美。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去年的《中国教育报》关于学生文字恐惧症的讨论曾在校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现今大部分学生沉迷于多媒体接受信息的迅捷,而对读文字、写文字生厌、生惧,我觉得,中学生更应该把写作视为一种习惯、作为一种意识来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能力来源于习惯”,我们也都很重视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呢?一、勤于读书,写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体式相当自由,或抒发作者的感受,或评论文中的人和事,也可以记叙有关作者或文中人物的生活轶事,还可以摘记优美的词句、简要赏析等等。随笔写作一般不受背景环境的限制,不受时间约束,因而随心所欲,收发自如,且大多篇幅短小。另外,“随”笔,还有“跟随”之意,也就是紧跟在文章阅读之后的观察、体验等的记录性文字。我们每读一篇文章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所感悟,或联想到某种相关的知识,及时做好随笔,就会捕捉到每一刻闪现的灵光,最终获得“聚沙成塔”的神效。如,有同学学过孙犁的《芦花荡》之后,对孙犁描写战争不见血腥与杀戮之气、清新优美的风格很感兴趣,马上找到小说《荷花淀》来阅读,而后写成随笔《水汽氤氲看孙犁》,将飘撒着紫色丝绒的芦花荡与跳动在水生嫂指尖的竹篾链接在了一起,表现了孙犁刻画的水乡人民的镇定、勇敢、乐观,提出自己的见解“孙犁热爱着这些人民,因而他的笔也充满了感情,着力渲染的是一种美的景色,用以衬托人民的美”。细读杜甫的诗,有的同学发现诗中“泪”“哭”、“泣”“涕”等字出现得极其频繁,于是写下《“诗圣”之“哭”。还有的学生,一学期结束后,会订成》一本厚厚的札记,或词句、或篇章,还配以精致的插图,给人以绝对的爽心悦目之感。二、善于听察,做笔记“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古人就有“叶落知秋”的观察与感悟,因而我们说,平日里注意留心身边的事物,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相交融,就抓住了写作的“源头活水”。比如,有的学生最喜爱看光碟,于是结合同学们的感受,作如下总结:考场——《恐怖地带》;考试——《大决战》;作检讨——《真实谎言》;承认错误——《勇闯夺命岛》;放假—《修女也疯狂》……深刻的反映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刻板教育的厌恶与抗争。也有一个学生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流行歌曲就像流淌在我血液中的毒,祛之不清。”于是,在他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