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_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_教学设计.pdf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_教学设计.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球自转》主题教学设计方案1.概述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2.学习目标分析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3.学习者特征分析在了解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意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并且可以为解读相关实验资料奠定基础。本设计运用了模拟探究法,将科学研究等资料,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资料分析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准确提炼资料中蕴涵的信息和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4.学习任务分析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5.资源教师:地球仪、世界地图、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课件学校图书馆里特定的参考资料:世界地图6.实施过程“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重点: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教学过程:[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小结]: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时间正午影长(厘米)[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绕轴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天4、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布置作业】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