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运算定律》第一课时课例分析及反思.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加法的运算定律》第一课时课例分析及反思.doc

《加法的运算定律》第一课时课例分析及反思.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加法的运算定律》第一课时课例分析及反思安阳县瓦店乡瓦店集中心小学张敬荣一、教材说明:本节教学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其在连加计算的应用。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的。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是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再数a),结果都一样。类似地,任意三个数相加,不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仍然只是计数的顺序不同,所以不影响计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材一般都不出现计数公理,但无论是通过直观还是借助具体情节内容来说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无形之中都用上了计数公理。其实,计数公理所反映的事实,儿童早就有所感悟,只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罢了。教材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三道例题,分别求李叔叔上下午的路程和、前三天的路程和、后四天的路程和。例1和例2提供了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具体事例。进一步,再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例3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连加计算中的综合运用。在“做一做”和练习五中安排了一些相应的习题。有配合例题的巩固练习,包括计算练习和应用练习,也有以前所学加法验算方法的认识深化练习。另外还有要求说明如何运用运算定律的练习,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概念、性质进行判断、推理的演绎思维能力。二、《加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本节课特别是求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列式计算,得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种是88+104+96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一种是先算104+96再加88。此时,我抓住这一数学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探讨后一种方法要简便。这一重大的结论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的,而是通过学生要解决这一现实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来的。接下来教师通过大量式子的实例进一步让学生去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这样符合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3、在巩固中验证规律。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决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出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4、总结评价环节,我也作了创新设计,以往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说一说获得的知识有哪些。而我这次不仅让学生谈自己在知识上的收获,还让学生说一说上完这节课的心里感受;我想这也是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做到的,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一节课上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情感上的愉悦,怎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就更不用说啦!教师只有通过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心理,才能为今后改进教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