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docx
上传人:白凡****12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docx

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摘要: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68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24%VS67.65%),且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措施;感染因素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通过静脉或是动脉置入导管检测中心静脉压,并给以患者营养、输液和血液净化处理等,但该种措施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感染症状,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危害,延长患者ICU治疗时间,增加患者治疗费用。本文为进一步了解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护理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68例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4.57±5.06)岁;体重49~78kg,平均体重(63.58±5.27)kg;对照组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55.02±5.71)岁;体重50~79kg,平均体重(64.11±5.62)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在患者进入ICU病房中给以其对症、饮食、生活、环境和药物等护理措施。1.2.2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合理使用导管,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导管。选取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较为理想,在输血、脂肪乳剂和血制品后24h内或是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在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常规用肝素盐水冲管,避免管内形成血栓。同时护理人员应每日评估保留导管,不需要时尽早拔除。缩短留置静脉导管时间。对于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应及时将导管拔除,显著降低死亡率。特别是紧急状态下置管,若不能保障无菌操作,应在48h拔出导管,并做相应护理,避免感染。②加强管理和培训,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降低感染发生率。因此,应对插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其置管熟练程度,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定期实施考核,确保标准统一规范。③严格无菌操作,指引操作人员在置管前用速效手消毒剂搓擦双手15s,操作时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和手术衣等,在穿刺部位铺无菌巾,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避免再次接触穿刺点皮肤,保障消毒有效性。尽可能使用透气性好和无菌透明的敷料覆盖穿刺点,每周更换2次。对于出现出汗、高热和穿刺点渗血的患者应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每天更换1次。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对两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状况、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密切观察。疗效判定:临床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全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同治疗前相比显著减轻,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改善幅度>50%;无效:患者感染症状没有改善,相关血液指标检查结果没有任何改善。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有效)/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二、结果2.1两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状况比较观察组患者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24%VS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2两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时间、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三、讨论导致患者出现ICU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导管、操作相关因素和感染菌株的流行动态等。①导管相关因素。导管的材料对促进血栓和微生物附着具有一定作用,感染同血栓形成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导管材料根据形成血栓的.上升顺序为硅胶、聚氨基甲酸乙酯和聚苯乙烯。应选取组织相容性良好和光滑柔韧的导管,便于减少给患者血管内壁带来的损伤,同时,降低感染发生率。②操作相关因素。穿刺部位细菌密度为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成人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高,究其原因主要为下肢静脉血流相对较为缓慢,长时间卧床休息形成静脉血栓。股静脉靠近会阴部,皮肤极易感染,细菌较易侵入。颈部毛发覆盖,细菌密度较高,因此,锁骨下静脉置管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