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一、萌芽时期(原始社会~周代)二、蕴酿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明代)1.重要著作:《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药方明理论》、《普济方》。2.主要成就:(1)方剂学术资料的积累(方剂数量激增、方剂书籍大量涌现)。(2)方剂学内容大大丰富(方剂种类及剂型增多、治法理论得到充实)。(3)方剂分类的进步。(4)出现了将方剂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进行研究的动向。三、形成时期1.治法与方剂丰富多彩,形成体系。2.出现了方剂学专著。3.制方理论更加系统完善。4.方剂分类更加合理。四、发展时期1.人才培养。2.编写教材。3.文献整理。4.创制新方。5.改进剂型。6.现代研究。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第二节常用治法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方法。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种治法。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8.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分类最早见于《内经》,其后金代成无已,明代张景岳,清代汪昂等,亦从不同角度作了分类,其分类方法不尽一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一、按组成分类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二、按功用分类北齐徐之才的《药对》,其曰:“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三、按治法分类治法分类法当推明人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四、按主治病证分类病证分类法的方书首推《五十二病方》。五、综合分类法清.王昂著《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综和分类法。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组成原则佐药:有三种含义。(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含义。(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达于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第二节方剂的变化形式二、药量增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指方剂的药物不变,只改变药量。三、剂型更换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是指方剂相同,只是改变剂型。第五章剂型1.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黄酒或水酒各半浸透后,再用适当火候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2.散剂是将配好的方药粉碎,混合匀混,制成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3.丸剂是将配好的方药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球型的固体剂型。(1)密丸是将药料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作赋型剂制成的丸剂。(2)水丸是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或酒、醋,或其中部分药物煎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3)糊丸系将药料细粉用米糊或面糊等为粘合剂成的小丸。(4)浓缩丸系将方中某些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以水或酒,或方中部分药物煎出液制成丸剂。4.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浓缩而成的剂型。(1)流浸膏(2)浸膏(3)煎膏5.软膏又称药膏,系用适当的基质与药物均匀混合制成一种容易涂于皮肤,粘膜的半固体外用制剂。6.硬膏又称膏药,系用油类将药物煎熬至一定程度,去渣后再加黄丹等搅匀,冷却制成的硬膏。7.丹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8.酒剂古称“酒醴”,后世称“药酒”。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物,或加温同煮,去渣取液所得的澄明浸出液。9.茶剂是由药物粗粉与粘合剂混合制成的固体制剂,使用时置于有盖的适宜容器中,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代茶服用。10.药露多用新鲜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放在水中加热蒸馏,所收集的蒸馏液即为药露。11.锭剂、饼剂系将药物研为细未,单独或与赋形剂混合而制成不同形状的一种固体制剂。12.条剂又称纸捻。系将桑皮纸粘药后捻成细条,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后再粘着药物而成。13.线剂系将丝线或棉线浸泡于药液中,并与药液同煮,经干燥而成的一种外有制剂,用于结扎瘘管或赘肉,使其自行萎缩、脱落。14.灸剂15.栓剂16.注射剂17.片剂18.糖浆剂第六章方剂的用法第一节煎法4.煎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