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改下高一学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初探南县一中高一物理组苏卫平新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施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学研指导案的编写和使用把我校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常规化。可以说我校的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过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新课改的认识从新奇、抵触到认同、接受,从初识摸索的过程到相对了解的现阶段,有许多感受和体会。通过本期高一的教学工作,对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我不但从作业或卷面去收集,更多的是与学生的交谈和直接的观察得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下:1.对学研指导案的“自主学习”没有认真对待。课前或课堂上布置要完成“自主学习”时,很多学生总是在教材上找答案填空,而不是真正去阅读教材,熟悉教材之后再去完成“自主学习”,这样导致学生预习没达到效果,“自主学习”成了摆设,不仅浪费了时间,同时也养成了一种不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这一模块本来就是要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如果不能顺利完成,将会影响到后续的教学工作,使真正的课改教学成了一种形式。2.课后不注重加强双基的练习课堂是探讨交流的会场,课后应该是补充完善的港湾。上课时往往注重实验探究与讨论交流的形式,不可避免地压缩了知识展示与细节的落实,这样形式化的成分多了,实际落实的比例就下降了。毕竟上课时间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的双基不够扎实,所以课后应该加强双基的夯实工作。部分学生没有把握好课后的时间,没有及时加强训练,就不能把课堂上没有强化的细节知识巩固熟练,这样就导致学生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解题就出错。3.在物理中运用数学的能力还很差。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4.很多学生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我曾经听学生讲:“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在高中,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学生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这些现象从他们的选择题的答题情况就可以体现出来。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等记忆的多,理解的少,所以学生往往最怕做选择题,很多选项都模棱两可。所以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适应高中的物理学习。对此,我想应该注意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进一步加强新课改的有效推进,全面提高新课改的实施效率。逐步解决高一学生所存在的问题。1.以学研指导案为本进一步设计编制导学案,提高其针对性与实效性。把预习案、上课案、练习案、复习案有机结合起来,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切实提高导学案在统领探究性教学中的提纲挈领、抓纲务本的作用。做好问题登记、检查督促、使用查验,改错展评、整理归类的工作,注重实效。监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充分发挥“我的疑问”的功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注意选编适当的小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在新课改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探究,还要注重知识的落实到位。及时选编一些具有强化落实的小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与评讲中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尽量做到讲练结合、当堂消化、深入浅出、符合实际,提高他们学习与探究的兴趣。3.妥善过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