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细菌性皮肤病常见的菌类脓疱疮impetigo病因诱发原因临床表现脓疱疮2.大疱性脓疱疮主要由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面部、躯干、四肢、偶可见掌跖,初起为米粒大水疱或脓疱,迅速变为大疱,疱液先清澈后混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疱液沉于疱底坠积呈半月形为本病的特征,周围无明显的红晕。脓疱破溃干燥后结淡黄色痂,脓痂脱落后留有色素沉着,不留疤痕。一般无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对于体弱皮疹广泛者,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加强营养及支持疗法,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全血,亦可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A、C以及复合维生素B。3.外用药早期皮疹较少时,疱壁完整的水疱和脓疱可用消毒针刺破疱壁,用消毒棉球吸干脓液,防止脓液溢到正常皮肤,0.2%呋南西林氧化锌软膏0.5%新霉素软膏,2次/d,10%鱼石脂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四环素软膏等。预防:麻风病leprosy病因及传染途径:2.传染途径(1)传染原:麻风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目前公认LL、BL型、多菌型可向体外排菌,成为主要的传染源,鼻腔黏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飞沫是麻风重要的传播方式,皮肤损害含菌量亦较多,具有传染性。(2)传染途径:密切直接接触传染,皮肤黏膜有破损,间接接触传染,麻风杆菌通过传播的媒介如昆虫、呼吸道等发生感染者,接触者机体的免疫力低下易感染。(3)其他传染方式:近年来则认为麻风杆菌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入侵而引起感染,有的学者强调呼吸道的传播方式,认为鼻黏膜是麻风杆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杆菌在离人体后仍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者的呼吸道引起感染。吸血的昆虫为媒体亦有可能造成麻风的传染。3.易感人群麻风杆菌进入人体是否发病,发病后的临床类型、转化、治疗时间的长短、有无传染性、预后等,都取决于机体对麻风杆菌的免疫力。对麻风杆菌缺乏免疫力的机体,感染了麻风杆菌之后,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瘤型,具有传染性,如不及时治疗,预后差。对麻风杆菌具有强免疫力的机体,被感染了麻风杆菌之后不发病,或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结核样型,不具有传染性,预后良好。临床分型临床表现神经损害:附近可摸到粗大的皮神经,周围神经干损害不对称,粗大、质硬,多限于尺神经,腓总神经,耳大神经。神经干变粗变硬呈梭形、结节状、串珠状,质硬有触痛,多为单侧性,可因外伤而引起皮肤破溃而形成溃疡,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麻木、温觉、痛觉及触觉障碍等。严重者可引起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形成鹰爪手、腕下垂、足下垂,此型患者畸形出现的比较早。黏膜、内脏、淋巴结、无损害。麻风菌素试验为强阳性。细菌检查阴性。免疫学正常组织病理显示表皮下的结核样肉芽肿结构,有时浸润侵入并破坏表皮。表皮下无“无浸润带”。预后较好。(二)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皮疹:皮疹的数目较结核样型多,常为斑疹或斑块,呈浅色或红色,分布不对称,边界清楚,常有卫星状损害,有的中央可见“免疫区”,但其内外缘都很清楚,表面有少量鳞屑。神经损害:周围神经干损害不对称、粗大、质较硬和不规则。黏膜、淋巴结、眼及内脏较少受累。眉毛一般不脱落。麻风菌素试验成弱阳性反应。细菌检查阳性(+~++)。细胞免疫功能比正常人略低下。组织病理显示结核样肉芽肿改变,浸润中可有郎格罕氏细胞,周围淋巴细胞较少,可见表皮下狭窄或不完整的“无浸润带”,抗酸菌0~2+。预后较好,可转变为TT或BB。麻风反应后容易导致为畸形和残废。(三)中间界限类型麻风(BB)本型既有TT的表现,又有LL的特点。皮疹的特点呈多形态,如浅色斑、红斑、浸润性斑块、结节,皮疹的边缘一侧清楚,另一侧不清楚,内缘清楚,外缘不清楚,有的环形损害红白相间呈靶形。有时皮损为中央清楚的红色浸润性斑块,其四周分布着小的境界不清的斑块,呈“卫星状”皮疹,表面光滑,触之较软,数目较多,分布较广,多不对称。眉毛有的稀疏脱落。神经受损:浅感觉障碍比TT轻,周围神经干损害对称,粗大及硬度不一,轻度麻木。粘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可轻度受累。麻风菌素试验反应阴性。细菌检查阳性(++~+++)。细胞免疫功能介于两型之间。组织病理示组织细胞肉芽肿,表皮下“无浸润带”明显,未明确向上皮细胞或泡沫细胞转化。抗酸杆菌较多。本型不稳定。预后可转变为BT或BL。(四)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主要是浅在的小而多浸润损害,分布广泛,有对称倾向,可有斑疹、斑块、丘疹、结节等,表面光亮,呈红色或桔红色。边缘模糊。有眉毛脱落,不对称。在晚期面部的深在型弥漫性浸润亦可形成“狮面”。周围神经干损害对称,粗大,质较软,浅感觉较轻,出现较迟。中、晚期可累及黏膜,有充血、浸润、肿胀、淋巴结肿大和睾丸肿大有触痛。肝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