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雄的史诗.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一个英雄的史诗.doc

一个英雄的史诗.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个英雄的史诗时间如同滚滚的长江水滔滔不绝的向东流去,汹涌的浪涛将千百年间的英雄荡涤地所剩无几。历史就是这样一遍一遍的被时间冲洗,一遍一遍的被岁月遗忘,尽管如此当后人再去拜读历史时依旧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曾经的金戈铁马与歌舞升平,体会到英雄的爱与恨,无奈与悲怆。从未想过有哪位英雄像韩信一样少年受耻却襟怀抱负;从未想过有哪位英雄像韩信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楚汉相争的战场上叱诧风云;从未想过有哪位英雄像韩信一样随功高无二略不出世却不得所终。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韩信的荣辱成败写就了那一段最辉煌的历史篇章,留给后人无数感叹。在后世有关韩信的记载中,汉史公司马迁笔下的韩信形象最为丰满。司马迁记录了有关韩信少年的一些事迹。表现了少年韩信虽穷困潦倒却自尊自信。其中胯下受耻最能体现少年英雄不同寻常的一面。因为胯下受耻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那是奇耻大辱,如果有人没有全面的了解韩信,当他看到韩信从屠中少的胯下穿过时一定会问:“韩信,你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苏东坡曾说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就是说那些普通人、小人物,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样:拔刀子或者掏拳头。我说这个不算勇敢,这叫什么?这叫鲁莽,这叫盲动,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真正的大勇敢是什么呢?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慌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为什么这么说呢?“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想如果我们能深入了解韩信,就会发现他就是拥有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的人。或许韩信从那个屠中少胯下爬过时就在内心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出人头地。韩信想要出人头地就绝不能拘泥于现在的生活,蝇营狗苟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韩信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这就是“时势造英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了一支义军,韩信“仗剑从之”于是韩信开始了金戈铁马的一生。韩信真正开始显露自己的雄才大略是在他与刘邦的第一次谈话中。韩信为刘邦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并对汉军未来做了系统的规划,部属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这让刘邦对他刮目相看不禁赞叹道:“寡人与您真是相见恨晚呀。”从此韩信在汉营如鱼得水,如龙入海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横渡西河,俘虏赵王,生擒夏说,带领军队夺取井陉,杀死成安君,攻占了赵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向南摧毁楚国军队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龙且,西面向汉王捷报,这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其中最精彩的是汉赵之战,正面表现了韩信卓绝而奇特的军事才能。他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说:“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旗,立汉赤帜。”并传令今日破赵会餐。仗还没打就预料必胜。他不仅具体布置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难怪将士们都不相信。接着他又派出万人的先锋队,“出,背水阵”。显然万人的先锋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兵书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而大笑”。随后竖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然而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功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旗弃鼓,等到他的骑兵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换上汉军赤帜后,韩信率众拼死反扑,迫使赵军想退回营垒,“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诚如韩信所说:“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正是韩信知己知彼,据实灵活地运用战策的结果,足见其胸中韬略之一斑了。然而在韩信一步一步为刘邦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过程中也在一步一步把自己推如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在韩信被封为齐王后,成为刘、项之外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对韩信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造反机会,当韩信的谋士蒯通提出三分天下而王之时,韩信的回答:“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在此之后蒯通又劝说了韩信两次每一次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每一次都权衡厉害,站在韩信的立场上考虑,但最终韩信还是没有背叛刘邦。作为后人我们无法揣测古人的心思尤其是对这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