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特种作物概述1.1.3特种作物与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的关系特色农业是指不同区域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这一生产经营模式中,特色农业资源是基础,特色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业是依托,特色农产品是核心。特色农产品包括植物性产品和动物性产品两大类。特色农产品从总体上分成了主导特色农产品和名优特色农产品两大类,一是主导特色农产品,即在本乡镇起主导作用的特色农产品,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产品产值在本乡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名列前5名。二是名优特色农产品,即具备科技含量高、单位产品价值高、产品知名度高等特点的名、特、优、新、稀农产品。特种作物种类繁多,一般栽培面积不大,其中很多是我国地方性的名特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1.2特种作物的分类1.2.1按用途进行分类特种作物的分类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或标准。在大田作物分类中,实际上也包含有部分特种作物种类。特种作物与大田作物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确切地说,特种作物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目前根据产品用途大致可将特种作物分为如下类型。(1)特种粮食作物。包括特种稻,如香稻、色稻;特种玉米,如高赖氨酸玉米、甜玉米等。(2)特种纤维作物。如木棉、芦苇等。(3)特种油料作物。如油茶、核桃、油橄榄、油棕等。(4)特种蔬菜浆果作物。如芦笋、山药、荸荠等。(5)糖料作物或植物。如甜叶菊、甜茶等。(6)香料植物。如芹菜、茴香、桂皮、胡椒、薄荷、玫瑰等。黑稻薏苡木棉芦苇油茶油橄榄芦笋山药甜叶菊茴香桂皮藏红花姜黄三七枸杞光皮树能源型甘蔗葫芦巴田菁野皂荚白芨1.3发展特种作物生产的意义1.3.1满足人民生活和市场多样化需求,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品种和质量特种作物种类繁多,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与用途: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轻工业原料,生物能源开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1.3.2合理利用与挖掘资源潜力,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野生、半野生山地资源利用1.4特种作物的生产特点1.4.1特种作物生产条件较特殊,种植的地域性更加突出特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往往需要特定的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一些特种作物对栽培环境的选择性强,要求集中布局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人们根据不同作物的选择要求,又可将它们分为:选择性特别强、适应性弱型经济作物(如橡胶);选择性强、适应性弱型经济作物(如甘蔗);选择性较强、适应性较弱型经济作物(如彩色棉、花生);选择性一般、适应性较强型经济作物(如苎麻);选择性不强、适应性强型经济作物(如红麻)。绞股蓝、黄连要求遮阴,西红花、罗汉果、西洋参等对气候、土壤要求严格,许多地方不宜种植。1.4.2需求量相对较小,市场波动较大大宗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用量大,人人每日必用;而特种作物相对用量小,渠道狭窄。一般具有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特殊的消费渠道,消费群都不是很大。由于市场容量小,社会需求有限,承受市场风险能力比较脆弱。“药材多了是草,少了是宝”。特种作物种植要注意避免“赶热跟风”。1.4.3种植技术常有特殊要求,栽培理论基础相对缺乏野生环境条件及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第三代果树”:野生果树资源(90%)。如越橘、树莓、黑加仑等。越橘树莓黑加仑1.5特种作物的发展概况1.5.1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集中在发展中国家。1.5.2我国特种作物生产的发展现状问题:一是生产规模小,产业链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二是技术含量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三是行业标准缺;四是市场发育滞后。1.6我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