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领域(095101).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作物领域(095101).pdf

作物领域(095101).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作物领域(095101)一、学科简介作物学是整个农业科学的核心,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基础学科。作物学科涵及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作物生理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种子学等分支学科。作物科学的任务是研究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和育种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种子标准化;同时揭示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关系,采取相应的耕作、栽培、管理技术,将良种的增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宁夏大学作物学学科是一个有50多年深厚积淀的具有明显西北区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多年来,学科紧紧围绕两大特色农区(绿洲和干旱)和作物抗逆生存(旱、冷、薄、蚀、盐)等现实条件,结合区域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与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在西北特色农作物(春小麦、早粳稻、枸杞、特色中药材等)的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生态生理、农作制度理论与技术、作物遗传育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逐步凝练成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作物逆境生态生理、区域农作制、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创新利用4个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有明显学科专长和特色研究领域的学科方向。二、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作物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西北特色农作物(春小麦、早粳稻、枸杞、特色中药材、小杂粮等)的高产栽培、遗传特性与新品种选育、作物逆境生理、绿洲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和旱区保护性耕作体系、作物设施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作物生产与管理、种子生产与管理、区域农业规划与设计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2、培养要求(1)作物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作物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作物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推广、管理和农村发展工作。(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三、培养方式1、采用课堂学习和基地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实践研究时间不少于12个月,在基地驻点实践累积不少于6个月。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指导。四、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五、研究方向1、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从作物群体、个体、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上,研究西北和宁夏主要作物(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及重要经济作物油葵、胡麻、燕麦、中药材等)的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并从作物、环境、措施三者入手,研究探索不同作物高产优质、资源经济有效利用的综合栽培新理论及优化调控新技术,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依据。重视新作物的开发和作物栽培新领域的工作。2、作物生态生理以西北和宁夏特有的抗盐抗旱作物枸杞及宁夏特色高产作物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燕麦等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作物在农田栽培条件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和调控机理,包括作物光合生理、水分生理、营养生理、逆境生理、器官建成生理、源流库协调机理、品质生理等。3、区域农作制研究西北及宁夏农业在集约经营、高投入高产出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问题与技术方向,探索高产、高效、持续化同步发展的规律及农业技术体系,发展农牧结合工程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制定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实践模式以及多熟复合种植为主体的农牧结合的种植技术体系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途径。4、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宁夏主栽作物水稻等为对象,研究主栽作物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及抗逆性、抗病虫性,为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性主栽作物提供理论基础。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攻读本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完成以下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33学分,期中课程学习27学分,实践环节6学分。所有课程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专业必修课为学位课,及格标准为75分以上(含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