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案例分析提示(仅供参考).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案例分析提示(仅供参考).doc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案例分析提示(仅供参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育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案例分析提示(仅供参考)1、分析依据:李老师的做法是利用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具体分析: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案例中的李老师根据班里几个同学作业潦草的问题,采用只要他们作业工整,就加盖红花和“一级棒”印章,或奖励小卡通画,进行光荣榜展览等措施进行强化,在这里红花、“一级棒”印章、小卡通画、光荣榜等属于正强化物,它们的作用是增加学生做作业工整的次数,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作业工整的良好习惯。结论:李老师所采取的及时强化措施符合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对纠正中低年级小学生作业潦草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值得借鉴。2、(中央电大提供)①幼儿园老师采用的是斯金纳的操作学习(或强化理论)论。②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③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④“谁能先躺倒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采用的是积极强化”;“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采用的是消极强化。3、(中央电大提供)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4、分析依据:张明的问题属于道德意志薄弱。具体分析:张明认识到打架不对,并一再表示要改正这个坏毛病,说明他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也有道德行动的愿望,但由于意志薄弱,不能作出相应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家长再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所起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因为一个人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以后,能否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往往要取决于道德意志。建议:张明自身从树立改正坏毛病的决心、信心、恒心做起。学校和家庭可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其改正:如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榜样引导法;行为强化法5、(中央电大提供)(1)班主任李老师认识到并倡导“学会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给学生讲述学习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李老师在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却存在问题。(2)学习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它不是光从“理论”上“教”或通过“考试”就能教会的。(3)对于学习方法这种策略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学科渗透式教学和学习策略的专门训练的方式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