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9年度江苏省实验小学教育科研协进会简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2009-11-82009年度全省实验小学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活动颁奖仪式在南京市隆重举行2009年11月6日,一年一度的全省实验小学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活动颁奖仪式在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如期举行。活动以“教师课程能力与课堂教学创新”为主题,旨在以本次协进会为平台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及课程能力。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九俊,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周文海、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书记王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所长彭钢、《江苏教育研究》副主编金连平、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王一军等。另外活动还邀请了各大市教科所所长、教研中心主任、部分实验小学校长以及获奖教师代表共六百余人共襄盛举。开幕式由彭钢所长主持。承办单位南京凤凰花园城小学校长安文丽首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在她热情洋溢的发言中,大家感受到了来自教科研的活力与激情。接着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周文海发言,他充分肯定了师陶杯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从个人的经历出发谈了自己对教育的感悟,不仅强调了课堂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提出了先归纳后演绎的教育理念,颇具新意。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做了重要讲话,重点回答了中小学老师如何做教育科研这一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那就是要把课上得好一些,看到孩子灿烂笑脸的机会多一些,从而使作为教师的人生意义一些。其次是怎么搞教育科研,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解,要把工作当学问做,要有问题意识以及不断提升教育科研的境界,从而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既而再从科学型走向人文型。最后,怎么形成教学研究成果。应坚持多样性,不简单地以发表或获奖为目标,应体现实践性,即基于实践、指向实践并改善实践,应凸显创造性,学会说自己的话。他拿这些话与老师们共勉,并希望群众性的教育科研会有一个非常灿烂、辉煌的明天。最后王一军副所长介绍了师陶杯论文评选情况,并宣读优秀组织奖与一等奖获奖名单,在激越的音乐声中,获奖代表纷纷上台接受属于自己的荣誉,开幕式圆满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丰富而充实的两天科研协进活动正式展开。首先登场的是由凤凰花园城小学所展示的省立项课题《以绿色情境为基调的课例群开发研究》的中期汇报活动。活动由王一军同志主持,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汇报,同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吴永军、南京大学教科院副教授、博士吕林海以及彭钢、金连平、张晓东等同志应邀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对话。课题中期活动的汇报主要是为了向与会代表展示活生生的研究现场,在激发思考的同时指导老师们如何开展一项课题的研究。安文丽校长首先向大家汇报了研究的进展情况,同时其它子课题成员也从多角度对课题进行了展示。紧接着,专家就汇报内容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基调这个词在课题研究里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怎么去理解绿色,绿色教育的特点,与和谐课堂、优质课堂、生态课堂有什么区别,群有多大,有没有一个结构,怎样来结构等,专家们的提问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他们纷纷参与进来一起深度研讨,智慧在这里激烈碰撞,思想在这里不断交融,大家为该课题研究出谋划策,讨论的氛围异常热烈。最后彭钢所长作为专家组组长对中期汇报进行了总结。他肯定了凤凰花园城小学在课题研究以来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绩,并建议该校好好对本次交流活动做一个综述,形成一个基本的案例群分析框架,并制订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他相信绿色是一种教育的符号,也希望凤小人能将做出这个绿色的品牌来,因为凤小确确实实是在做素质教育,做真正属于人的教育。7日上午的活动聚焦到了课堂,老师们早早地到达会场,等待着语文、数学、美术三门课程的六堂汇报课。汇报课由凤凰花园城及一等奖获得者六位代表教师执教,分别是寇阳老师带来的语文课《有些人》和许雯的《没关系没关系》,杨莉带来数学课的《认识平行》和张洁茹的《认识百分数》,仇志刚老师带来美术课的《风》和薛晶菲的《字和联想》。汇报课精彩纷呈,引发了老师们热烈的讨论。接下来的评课和研讨活动给了大家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评课活动由教科院专家张晓东、孙向阳、喻小琴主持,由江苏省特级教师刘志春、葛文君和黄黎敏作为主评嘉宾,与老师们一起研讨。老师们在审视他人课堂的过程中不断地反省自身,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7日下午1点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吴刚平先生以《从课程的角度看教学方式的变革》一题为六百余名老师带来了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吴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了他的报告,首先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他精准地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即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学意识侧重于实现目标,课程意识侧重于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合理的目标;从教学行为的功能上,教学意识侧重于功能最大化,课程意识侧重于功能最优化;教学效果上,教学意识侧重于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