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由此看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下面本人结合在长乐学校的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当前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状况调查通过用访谈法对我长乐学校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了低年级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很浓的问题:根据访谈的结果显示,对于对数学感兴趣的程度这个问题,选很喜欢的占10%,喜欢的占50%,一般和不喜欢的占了40%。对于数学学科在所学学科中,按学生的喜欢程度,选排在第一的占5%,选排在第二的占5%,选排在第三的占40%,选排在第四或以下的占5%。对于喜欢做数学作业这个问题,按学生的喜欢程度,选很喜欢的占70%,选喜欢的占10%,选一般的占20%,选不喜欢的占10%。对于进入小学后,你学生数学的动力是什么这个问题,选兴趣爱好的占10%,选为了考试得好成绩的占50%,选有实用价值的占5%,选老师管的严占5%。由此可见低段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不是很浓,学数学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成因分析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数学教材、同学关系3个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极大。数学教师的教学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班集体的学风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第一、数学的学科特点:难度大、枯燥、重逻辑,一般较难形成直接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很多的“漏洞”,学生无法形成系统条理的知识链,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现象日渐严重。至小学高年级,许多学生已不能做较复杂的题目,从而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第二、学生学习目标的狭窄性使学生较难形成理性的间接兴趣。真正学习目标明确、动机强烈的学生只占较少的一部分。这与学生生活成长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第三、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缺乏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给小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第四、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艺术等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修养、知识、爱好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激发和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则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无可非议,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另外,从教学过程看,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这似乎也是一对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保证。大量的观察事实及心理学研究发现,凡是对某一学科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该门功课的成绩则较好;反之,学生如对某门学科缺少应有的学习兴趣,则不大可能在该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必须重视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对数学学习的创造性态度具有促进作用,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显得精力格外的充沛,记忆和思维的效果也会极大地提高。我们激发他们去解决问题的动力,孜孜不倦地去深入钻研,从而使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激发和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会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一种心理负担,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但是,数学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现实环境中通过多种教育机制加以培养形成的。一、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的有利因素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新的标准去测量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一样,除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外,更要充分利用周围世界的各种资源。比如我们不能左右社会整体风气,但我们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小氛围,“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家长的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也很大,这要求家长们主动去学习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根据心理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采取比较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例如,在学龄前主要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直观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