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分析:1、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中一篇一篇游记。学生能从文本中欣赏到祖国名山大川,探访祖国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从而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学生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此,《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帮助莆找话愕脑亩良寄埽芷肺鑫恼赂挥幸粼厦馈?情韵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4)、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难点:(1)学会写导游词。(2)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并学会品析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于移步换景的手法接触不多,在老师的点拨下能很快找到作者的行踪,慢慢体会出作者对阿里山的赞美之情。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发现”,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四、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并能复述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作准备(一)创设情境听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欣赏阿里山图片,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阿里山到底有多美,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说明: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二)整体感知1、走近阿里山----介绍阿里山“1、2、3,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山上有神木??”身为台湾中部地区的“山老大”,阿里山可说是名闻遐迩,它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最高处海拔2663米,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闻名天下,而每年3、4月间的花季期间,络绎不绝的“寻芳客”更是将山上挤得水泄不通。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山之伟大”的说法。(通过介绍更激起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2、默读课文要求:A、划下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B、阿里山给人的总印象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你对阿里山的总体印象(说明:此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三)深入品味互动交流,1、找出表示作者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