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写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1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13、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5、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6、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五、文言现象1、一词多义乐: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②山水之乐:乐趣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②云归而岩穴暝:聚拢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②太守谓谁?:是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②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高居,坐落在高处②临溪而渔:来到、临近、靠近。③执策而临之:面对。五、文言现象2、词类活用(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5)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形容词,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六、课文理解中心思想:全文以“乐”字为线索,层层深入,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各段段意:第一段:交代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得名的缘由第二段:早晚的景象变化和四季的不同景色第三段:滁人的游山之乐和太守的宴游之乐第四段:作者日暮醉归,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六、课文理解第一段:交代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得名的缘由在这一段中,作者由山写到峰,由峰写到泉,由泉写到亭,最后才引出“醉翁亭”,层层烘染,步步进逼,突出了它的美。人们把这种方法叫“剥笋法”。接着,作者又由亭写到人,由人写到酒,由酒写到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说出了全篇的主旨,为写景抒情定下了感情基调。这一段由远及近介绍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建亭人及亭名的由来。六、课文理解第二段:早晚的景象变化和四季的不同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出山间早晚的景色,朝明暮晦,抓住了光线的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写山间四季之景,春之花,夏之木,秋之风霜,冬之水石。六、课文理解第三段:滁人的游山之乐和太守的宴游之乐这一段的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了人事上。写滁人游,写众人游宴之乐,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和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所以滁人的山水之乐,又从侧面表现了滁州政治的清明。百姓“游”,暗含“与民同乐”的主旨。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接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宴饮所需,就地取材,可见滁州的富足。大家的游戏也自由自在。此时此刻,太守哪有不醉之理,太守的“醉”,是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民同乐而醉。六、课文理解第四段:作者日暮醉归,在议论中含蓄点明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这一段中作者巧妙地运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来衬托太守之乐,而太守“乐其乐”的具体内容,只有他自己最了解,“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能与民同乐,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1.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是什么?2.那么乐在哪里呢?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文章点名主旨的句子是哪句话?总结全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