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研究.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中阶段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研究.doc

初中阶段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研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中阶段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研究立项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名著阅读活动的现状反观我们这些年来的教育实际,我们会发现除极个别地区、个别学校外,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学校都把大纲中有关阅读名著的规定视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大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名著阅读,有的甚至将之视为“不务正业”而加以制止。有人曾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做过研究,指出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存在着诸如追踪流行、热衷读休闲、偏爱谈名人、寻章读妙句、专心读习作等误区。(朱华贤《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误区及其对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7期)近年来更出现阅读量减少、阅读比重下降、阅读情趣与品位日趋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这种状况实在堪忧,因为“阅读退化现象不仅危及青少年智力,品德与人文素质的发展,而且导致社会精神文明和整个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退化。”(李季《阅读退化的隐忧:书刊文化影响与青少年成长》《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5期)对中学生课外阅读随意、无序的状态,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蒋绍愚先生说得更切中肯綮:“……如果不加引导,完全让他们‘自由选择’,那么,就可能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愿意读一些通俗文艺、消遣作品,而终身和经典名著无缘。如果我们培养了这么一代人,这将是一个绝大的悲哀。一个民族,如果经济上是富足的,而文化上是贫乏的,那就绝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该站在这个高度上来看待中学生的阅读导向问题。”(蒋绍愚《读什么和怎样读》《语文建设》2002年第1期)有鉴于此,我们拟开展这一研究,引导中学生的阅读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二)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意义1.名著阅读是学好母语、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新课程标准在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青少年语文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人类学习过程不具备可继承性,每一代的儿童都必须从零开始,积累自己的知识大厦,多读书,读好书,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另一方面,学好语言的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语文修养,一种能够迅速地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对它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而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次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多读书”的主张。多读书就意味着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充分了解汉语言词汇的意义和表达规律,才能体会作品语言运用的奥妙。而名著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材料,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2.名著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范本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因此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还承担着“人”的教育的重要职责。但由于前些年应试教育的误导,二者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知识技能成了第一取向,教育成了应试的工具,人的发展被严重漠视。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树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基础。而课外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它有着比课内更为广阔的世界,更为多样的类型,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领略精妙的艺术世界,充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带给他们以人生的愉悦。像名著中的思想文化著作,如《论语》《圣经》等,其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了解它们,有助于青少年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其中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而且这些文学作品都讲究以情动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再如某些传记,可以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科普作品,则可以对青少年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养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总之,我们相信,通过阅读名著,可以促使学生感受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幸福、追求进步的执著与艰难,形成对人类命运的自觉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通过阅读名著,可以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与融合能力,促进对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