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从农业企业的产生及发育轨迹来看,农业企业是企业发展和农村改革深化的产物。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一)农村改革的深化,带动了经营方式的初步转变在推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初期,农户的经营基本未消除自然经济的烙印,生产结构“小而全”,经营的主要目标是自给自足而不是市场。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经营逐渐发生变化,社会分工促使农村非农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市场的扩大促使农户经营的专业化逐渐发展;生产结构开始突破“小而全”,自给自足的份量逐步减小,面向市场份量的逐步增加。具体表现在人民公社单一的集体所有制和实行统一的经营方式发生转变:除集体所有和少量的国有经济外,出现了个体经济、私人经济、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经济及不同所有制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等;伴随着不同所有制的产生,形成(xíngchéng)了集体经营和个体经营、家庭经营、雇工经营、合伙经营、股份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二)经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民身份的突变我国农户作为经营主体是一个没有(méiyǒu)法人地位的主体,这是农村体制改革走出第一步以后,长期没有(méiyǒu)得到解决的一个有影响的问题。随着经营方式的初步转变,经营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经营档次不断升级,农民自身素质不断优化,农民中优秀经营者乘改革东风,借政策机遇,展个人才华,努力发展自己,实现了“承包户—专业户(重点户)—农业企业”的演变过程和“万元(个体)户—十万元(个体)户—百万富翁(企业家)以至亿元富翁(企业)”的戏剧性历程,从而促进了农民身份的突变,从根本上确立了其经营的法人地位。(三)农业发展的加快,牵动了农业企业化的演进伴随着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户经营突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自给机制,面向市场进行一定量的专业化生产;家庭成员不仅仅是以“血缘”为纽带,而是包含了一定的契约化的核算关系;农户与农户之间既有社会分工,又有商业竞争。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户的家庭经济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大生产体系中的一个个“农业车间”或“家庭农场”,作为农村改革“先锋(xiānfēng)”的农业企业家又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实践中释放出强大的“能人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农业企业化经营的演进。农业企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在于:能有效克服家庭联产承包制生产(shēngchǎn)规模过小的局限,解决小生产(shēngchǎn)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促进生产(shēngchǎn)要素的优化组合,提供优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入先进科学的管理经验,推动农业深度开发和持续发展。(一)农业企业的成长壮大,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水平邓小平同志曾经精辟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里的第二个飞跃很重要的一点是规模经营问题。从当前中国国情出发,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农业大户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萌发(méngfā)出扩大生产规模的强烈欲望,原来一户仅经营几亩耕地,现在有的增加到几十亩上百亩甚至千亩以上,农场式农业企业随之诞生。除种植业外,养殖业特别是特种养殖方面的农业企业,虽然土地规模增加甚微,但单位面积上的资产投入突飞猛进,更易显示规模经济的巨大效益。同时,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提高,对国家的宏观、中观调控非常有利。由于农业企业的发展(fāzhǎn),使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经营个体相对集中,农业的经营单位大大减少,国家和地方实施调控的参数相对减少,准确性增大。另外,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的经营者,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方针的领会程度,对市场规律的研究和把握程度也大大高于单个农户,这种成熟经营者的逐渐形成,是国家宏观调控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条件。(二)支农企业的兴起,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当今,农业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一批有远见的农业企业家顺应(shùnyìng)历史潮流,在企业化经营中作了大量的探索,实行对农业的全方位服务,即以生产资料供应为主的产前服务、以技术指导及水电供应为主的产中服务、以农产品运销储藏加工为主的产后服务,这就不仅为双层经营中集体经济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作了有益的、不可缺少的补充,而且这些支农民营企业本身也从中获益匪浅。(三)农业企业以技术革命为突破口,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农业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取得社会平均利润或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就需要科技进步。同时,农业企业还在逐步壮大经济实力,这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积累了经济实力,所以通过技术革命或技术改造,促进了劳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资料等生产力要素充分而高效地投入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