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戊戌变法.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7课戊戌变法.doc

第7课戊戌变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潜江市积玉口中学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学案八上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一、知识梳理:1、背景:①外因:甲午战后,签订,民族危机严重。②内因:甲午战后,中国初步发展,登上历史舞台。③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2、代表:、等。3、时间:19世纪末。4、理论依据:严复的《天演论》。5、目的:通过变法,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6、主要的准备活动:①公车上书:⑴时间:年春。⑵背景: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⑶人物:、及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⑷要求:联名上书,反对同议和,请求变法图强。⑸意义:揭开了的序幕。②创办(后改名为,作为的机关报),宣传维新变法。③组织,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7、高潮(核心):百日维新。①时间:年6月~9月。②内容:政治上,改革,裁撤冗员,任用;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文化上,开办培养人才,翻译,传播新思想;创办,开放言论;军事上,训练等。8、结果:发动戊戌政变,囚禁,杀害等“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9、失败原因:国内,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顽固派势力强大;的出卖。国际,资本主义向过渡,侵略、掠夺性空前加强,它们不允许中国谋求强盛。10、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运动。11、意义: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的作用。12、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道路走不通。二、达标检测:1.(2013·佛山)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材料说明维新变法A()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发展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D.促使中国开始引入机器生产2.(2013·兰州)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领导了(B)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3.(2013·恩施)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B)①它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②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③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④它的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革命转向了改良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2013·湘潭)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为戊戌变法而献身的湖南浏阳籍维新志士是(B)A.康有为B.谭嗣同C.袁世凯D.梁启超5.(2013·江西)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B)A.奖励发明B.废除八股C.精减机构D.裁汰冗员6.(2013·锦州)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C)A.强学会成立B.创立《万国公报》C.公车上书D.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7.(2013·呼和浩特)戊戌变法下列法令中,对封建顽固派最具威胁的措施是(A)A.改革政府机构方面B.兴办私人企业方面C.训练新式军队方面D.开办新式学堂方面8.(2013·临沂)图6中的人物是在19世纪末我国的一次变法运动中被杀害的,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A)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②开办新式学堂③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训练新式军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9.(2013·德州)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B)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10.(2013·山西)“为了救国,我愿洒了我的血。但是今天每一个人的牺牲,将有千百人站起来继续进行维新的工作。”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B)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谭嗣同誓死推行维新变法的决心C.陈独秀“民主”“科学”的思想D.邓世昌勇撞“吉野”号的气概11.(2013·巴中)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D)A.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C.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12.(2013·河北)“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B)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