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平广东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设问类型及解题技巧.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0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二)马平广东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设问类型及解题技巧.doc

(附件二)马平广东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设问类型及解题技巧.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6页广东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设问类型及解题技巧深圳市翠园中学马平2014.056种设问类型:(1)“概括”、“归纳”类(2)“原因”、“条件”类(3)“影响”、“评价”类(4)“论证”、“说明”类(5)“变化”、“趋势”类(6)“启示”、“认识”类解题技巧:先读主题再读设问;先读设问再读材料。一、“概括”、“归纳”类答题思路思路:根据分值和材料数量,对材料分层概括;大胆运用材料中的关键词【针对训练1】(2013深圳一模,39)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4分)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特点:①国家干预;②转变观念;③立法保护。(任意两点得4分)【针对训练2】(2013深圳二模,38)材料一:“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摘自黄宗羲《学校》(1)材料一中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在国家政务中发挥什么作用?(2分)作用:议政、辅政、督政。(2分)【针对训练3】(2013广州二模,38)材料二:18世纪中期,德国哥丁根学派最早提出西欧中心理论。这种历史观大肆宣扬西欧白色人种的优越,认为西欧的历史是整个人类普遍的历史,始终是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中心,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应以西欧的历史来认识和剪裁,欧美以外诸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在19世纪的世界历史的研究与世界史的编纂实践中,充满着“西欧中心论”或可称之为“西欧中心史观”。——据《全球化和全球史》等(2)据材料二,概述“西欧中心论”的主要内容。(4分)内容:宣扬白色人种的优越;(2分)强调西欧历史的价值。(2分)二、“原因”、“条件”类答题思路思路:原因=(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抓住阶段特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针对训练1】(2010广东文综,38)(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原因: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2分)政治: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3分)背景:政治: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2分)经济: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2分)【针对训练2】(2011广东文综,39)(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6分)原因:①国际:两极格局下,西方国家的封锁与孤立;(2分)②经济: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分)③外交:“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针对训练3】(2012广东文综,38)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0分)五六十年代:政治: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2分)经济:中国经济相对落后;(2分)后来:政治: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2分)经济: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2分)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针对训练4】(2013广东文综,38)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