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例谈“高中生物学生态课堂”的构建韩益钧(江苏省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224200)摘要课堂就是一个特殊的微型生态系统,本文立足于解决课堂中存在的非生态化问题,主要从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范式的探索及师生交流新平台的构建等四方面探讨了构建“高中生物学生态课堂”的途径。关键词生态课堂生态位课程理念生物学教学伴随着普通高中陆续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但高中生物学课堂中依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唯知识”、“唯工具”和“见物不见人”、“一切以知识为重”等非生态现象,加之沉重的高考升学压力,往往使得高中生物学课堂成为知识的加工和传输场,缺少精神的交流和生命的会晤,使师生身心俱疲、苦不堪言,集体处于一种心理上的“生态失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提出高中生物学课堂生态化的设想是自然也是必然的。本文将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着力探讨构建生态课堂的途径,以期形成高效和谐、发展生成的“高中生物学生态课堂”,现将实践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1处理好师生及生生之间的关系1.1了解课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确立师生合理的生态位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课堂生态系统中同样存在着“生物多样性”,包括师生关系的多元性和学生个体特征的多样性,还包括教师教学方式和教材的多样化。“生态位”概念也是从生态学中借用而来,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与各自外部环境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生态位”和“生生生态位”两个方面。新课程理念认为:在合理的“师生生态位”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而学生是自主获取知识技能、思维与方法,释放创造力的主体;“生生生态位”则是指学生群体中每个个体的个性特征、发展倾向,以及在班级中的位置和作用。学生个体间的学业成绩会有差异,但学生之间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发展得充分与不充分,发展得快与慢之分,即:在教学过程中生生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准确定位,不因为成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不因为亲疏远近而轻重有别,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从而维持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让每个学生在自己适合的生态位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1.2建立师生及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这是课堂趋向生态平衡的首要因素,是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生态性的课堂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只有处在平等对话状态中,师生以及生生之间才真正是沟通的、交往的、富于建构生成价值的,才能实现师生、生生共同探讨、和谐共进、教学相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体现了差异生成性的教学原则。我在刚接手一个高三班的生物课时,碰到一个成绩不好还经常跟老师作对的问题学生,有一次他又因故被班主任痛批并责令带家长,一向强硬的他竟然恳求老师不要告诉他父亲,原来他是担心做长途司机的父亲会因此不安心开车,可能引发安全问题。我听说之后很有感触,把他叫到憩园进行了一次长谈,我说:“你是个很孝敬的孩子,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以报父母呢?”他想了想说:“我也曾试过去好好学习,可有谁相信我呢?现在如果我在班级问您一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哄堂大笑的,班里哪里还有我的位置啊?”我半晌无语,是啊!他已经失去了与老师、同学平等对话的资格,在别人眼中他是害群之马是“反角”,他只能用叛逆证明自身的存在,可谁知道他也有一颗善良的心呢?他曾经有过错,但并不是不可挽回,是谁让他越走越远无法回头呢?是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冷漠的同学关系,是急功见利的教育方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地通过提问、表扬等手段带动他感化他,找机会让他在同学面前证明自己,让他重新回归到大集体中来,一段时间后我们都看到了他的转变,以前那个只会唱反调、好惹事的问题学生不见了,我用信任和平等的“对话”改造了他,同时也让我的生物课堂远离了专制和歧视、戒备和阻抗,充满了和谐的“人情味”,呈现出一种生态平衡之美。2处理好师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2.1建立教师与教材的理解、超越关系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不单是知识的载体,教师更不能片面地“以本为本”、“以教材为中心”,而应该把教材作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成为教材专家,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对教材的开发过程,深入地把握教材的内涵,包括结构体系、知识脉络、编排规律、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制订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教材的潜能,实现教师与教材的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超越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2.2建立学生与教材的理解、超越关系学生与教材的理解关系指:学生应当学习并掌握教材所包含的知识、技能、方法,接受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