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3期总第113期14薄松年宋徽宗墨笔花鸟画初探内容提要一个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本人的气质。作者认为,宋徽宗墨笔花鸟画的渊源,一为五代兴起的以徐熙为代表的江南花鸟画派,一为宋代中叶兴起的文人士大夫画风。因此,宋徽宗以特有的文人情怀致力于其他文人画家所追求的江湖之思、林泉之趣,但又因其特定的帝王身份,其墨笔花鸟作品仍带有雍容的气貌而缺少荒远之境。值得注意的是,徽宗将文人情趣引入宫廷绘画,改变了宫廷绘画历来的富丽倾向,其墨花开元代之先河。关键词宋徽宗墨笔花鸟徐熙文人情趣《池塘秋晚图》《柳鸦芦雁图》墨花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腐败无能,但在艺术上却显示出突出的天分和才能。他在位期间,出于个人的兴趣及政治、生活的需要,扩充画院,兴办画学,充实宫廷收藏,而且本人也创作了不少书画作品,因此成为中国历史和艺术史上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赵佶的绘画作品达20余件,包括各种题材样式,在北宋画家中是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个。其中又以花鸟画最为突出,分为工能艳丽和朴拙墨笔两种不同风格。工能者形象真实生动,法度严谨,笔墨工致纤巧,设色绚丽皆描绘宫廷中的奇禽异卉,多带有瘦金书题字,不少还寓有宣扬祥瑞粉饰太平的成分,显示着“黄家富贵”的画格特征;以水墨绘成者风格朴拙粗简,多表现林下水滨风物,意境清远雅逸,别是一种风致。这两种风格情趣截然不同的绘画出于同一画家之手亦显示出艺术上的矛盾,特别是粗简率意的墨笔花鸟在以富丽堂皇为特征的中古宫廷绘画中更是稀有,其形成源流颇值得探讨。一个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和作者本人的处境和气质。赵佶生活的12世纪初叶,中国绘画已发展到极为成熟的阶段,城市的繁荣促进了绘画的普及,活跃的民间职业画家满足和供应着不同阶层的需要。优秀的艺术人才源源15宋徽宗墨笔花鸟画初探不断地被皇家搜罗召用,为宫廷艺术输入新鲜血液。同时,文人、贵胄对绘画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除了热心收藏鉴赏外,愈来愈多的人挥毫作画,邓椿《画继》中即收入侯王贵戚画家13人,轩冕才贤、岩穴上士、缙绅韦布身份的画家竟达68人之多,开始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潮流。文人士大夫画崭露头角,与民间和宫廷艺术形成碰撞和互补的格局,并且对皇室贵胄阶层的绘画产生影响,从而使审美趣味发生变化和转移。作为画家的赵佶,既有着贵族的身份,又受到士大夫文化的薰染,其绘画综合体现着这两方面的情趣特色。关于赵佶墨笔花鸟的渊源,笔者认为不可忽视两方面的影响:一为五代兴起的以徐熙为代表的江南花鸟画派;二为宋代中叶日渐兴起的文人士大夫画风。从文献上考察,墨笔花鸟画从五代时期便已渐渐兴起,首开其端者为五代江南地区的徐熙。他以处士身份徉游园圃,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其画不以“傅色细碎为功”而重视“落墨”,用笔自然无拘,不作谨细的描摹,他擅画田园花果,抒其高旷之情怀,于唐代以来赋色浓艳、用笔谨细的画风之外另辟蹊径,有“徐熙野逸”之称,宋人亦谓之“江南落墨”。宋初宫廷画院虽曾以黄筌的富贵体为标准,但徐熙画风并未完全受到摈弃,宋太宗即称赞“花果之妙,吾独知有熙矣,其余不足观也”,并“遍示画臣俾为标准”[1]。徐熙的作品在北宋末的宫廷收藏中达249件,《宣和画谱》中给以“骨气风神为古今之绝笔”的评价。许多文人鉴赏家对徐熙的评价也高于黄氏,最晚成书于仁宗时期的《圣朝名画评》中,论及花鸟画谓“(黄)筌神而不妙,(赵)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舍熙无矣”,“宜乎为天下冠也”;郭若虚评徐熙为“学穷造化,意出古今”[2];米芾认为“黄筌画不足收,易摹;徐熙画不可摹”[3],都对徐氏的艺术推崇备至。此种江南花鸟画风,“翎毛形骨贵轻秀”,“骨气多不及蜀人,而潇洒过之”[4],其图绘野情野趣、自然抒情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可以说,北宋时期的花鸟画创作在徐熙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少名家。如仁宗、神宗之际颇享盛名的画家崔白,来自于地属江淮以南的濠梁,善画败荷凫雁、芦汀苇岸、风鸳雪雁野逸之趣,他用笔潇洒自如而不刻板细谨,神宗时被召入画院,进一步打破了黄家富贵体在宫廷中的垄断地位。北宋江南地区花鸟的另一重要发展表现在画僧慧崇开创的集山水、花鸟为一体的小景画,富有诗意地图绘沙汀凫鸭、烟雨芦雁等景趣,得意于荒寒平远、潇洒虚旷之象。[1]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卷三。[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3]宋米芾:《画史》。[4]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徐黄体异”。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3期总第113期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