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被菊生产技术规程(初稿)吴高峰地被菊是陈俊愉院士等利用我国优良野生种质资源经过多年努力,育成了极宜园林应用的菊花新品种群。它植株低矮、株型紧凑,花色丰富、花朵繁多,而且具有抗性强--抗寒(可在“三北”各地露地越冬)、抗旱、耐盐碱(可耐8~‰)、耐半荫、抗污染、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优点的菊花新品种群。地被菊是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由7—8种野菊杂交而来,植株低矮(25—45厘米),根系发达,不定根每年移动复生扩大,萌发新个体,形成丛状低矮的棵墩,枝叶繁茂,冠形丰满。叶为单叶互生,每节一片,叶片卵圆形或长圆形,边缘有缺刻或锯齿,基部心形,叶片具毛。通常一年一季,秋天始花,开3—5厘米小花,单生或簇生,枝梢花团紧密,~墩同时可盛开千朵,繁花似锦。单株冠幅3O一1OO厘米或更大。花色主要有黄色、白色、红色、紫色、粉色、橙色、褐色及杂色等。抗寒、抗旱、耐盐碱、耐半阴、抗污染、抗病虫害、耐瘠薄、耐粗放管理,具有一次栽植多年开花的优点。萌发早,绿色期长,花期长,具有很长的观赏期,是非常优良的地被材料,一直都很受广大园林工作者的青睐。地被菊也是非常好的盆栽花卉,被广泛应用。地被菊的繁殖包括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两种。有性繁殖即播种繁殖,这种方法成本低,繁殖系数大,可获得大量变异种,但后代性状良莠不齐。营养繁殖包括分株、扦插、嫁接、压条等方法。为了保持地被菊的优良特性,通常采用扦插方法繁殖。特别是地被菊的顶蕾嫩枝扦插试验获得成功后,这种繁殖方法可在任何月份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开花的地被菊幼苗。这种方法现在也已经成为地被菊的最主要的最经济的扩繁方法。1.插条选取3月下旬开始,选择越冬地被菊萌发的脚芽,用利剪截取顶部2-3个节间长的健壮嫩梢作为插穗,反复采插穗。插穗采下后立即浸入水中,随采随插。扦插前去掉插穗基部的叶片,仅保留上部三四枚以减少水分蒸腾。2.扦插扦插可选用50孔穴盘(若是以春夏季绿化苗为培养目标,建议直接以8*8~10*10营养钵为扦插容器),基质使用纤维长度20-30mm的泥炭:珍珠岩为3:1的配方基质。用25%多菌灵配制成500-600倍溶液均匀浇透基质。扦插深度约为插穗的三分之一。插时要注意插穗的正反顺序。将插穗插在穴盘孔中央并轻捏基质,使基质与插穗紧密结合,插完用喷壶浇透水,同时向插穗叶片喷水,插后立即拉上遮阳网,防止阳光直射,减少水分蒸发。最好是再支上小拱棚盖上薄膜,保温保湿。3.生根期管理扦插后的10-15天是插穗生根期,主要管理工作是保温包湿,保持插穗湿润、叶片不萎嫣和基质温度15-20℃是插穗生根的关键。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4点,视温度及湿度情况打开薄膜通风,经常向插穗周围喷水,保持插穗所处小环境湿度80%以上。一周后插穗便开始产生愈伤组织并慢慢生根,这时喷水量要逐渐减少,保持基质湿润即可,早晚让其接受光照。约两周左右,大部分插穗生根,保持基质不干即可,撤去薄膜,逐渐见光。此间温度若过低,生根时间将延长,过高则易造成插穗腐烂。4.生根后管理刚生根的地被菊扦插苗根系还很细弱,吸水吸肥能力有限,要精心管理使早日成为优良的种苗。次间肥水还是要多以叶面喷施为主。光照控制在5000-12000lux。基质不能过湿,保持基质通透性与温度以利根系发育,一般温度控制在20℃左右,基质含水量70%左右,每3-4天交替喷施一次10-30-20和20-10-20配方肥1000倍。5上盆或移栽当扦插苗根系缠满基质,叶片铺满穴盘就要进行上盆工作。上盆的基质要求:大孔隙30-35%;总孔隙60%-70%。可采用园土:泥炭:珍珠岩=5:3:2(体积比)。地被菊喜肥,基质要配足底肥,一般选用腐熟的畜粪、饼肥、麻酱渣及少量的骨粉、过磷酸钙等混合使用,每立方混入20-25kg。也可以每立方均匀加入0.8-1kg的控释肥。栽培容器可选用15cm盆,采用单株种植。也可3棵一起种植,上盆时先在钵底放入4-5公分厚的粗基质作为滤水层,放入植株,再填入基质到盆口1cm左右.要求盆中基质松紧适宜,植株深浅适度并位于营养钵中央。栽植完药浇一次定根水。随后就可以放置自然条件下进入日常管理。6日常管理为了得到较好的株型,地被菊需要自然条件下生长。保护地由于遮挡了部分光照,特别是紫外光的减少,反而容易引起地被菊的徒长。不利于紧凑株型的形成。将上好盆的地被菊整齐放置在排水良好的场地上浇完定根水一周的缓苗后,地被菊就进入正常的日常管理了。6.1肥水管理6.1.1中耕除草菊花缓苗后,以中耕除草为主,稍深松,使表土干松,底下稍湿润根向下扎,并控制水肥,使地上部生长缓慢,俗称“蹲苗”。人伏后根部已发达,宜浅松,以免伤根。6.1.2追肥菊花吸肥力强,需肥量大,由于基质种我们已经混入控释肥,所以只需要视长势追肥2-3次,第一、二次在每次大量分枝时结合浇水进行,宜